人的負面情緒主要是“悲傷過去”“恐懼未來”“憤怒現在”
人的負面情緒主要有三種:(1)憤怒、生氣;(2)恐懼、害怕、焦慮、擔憂;(3)難過、悲傷、痛苦。
悲傷的情緒與過去有關,憤怒的情緒和現在有關,恐懼的情緒跟將來有關。總的來講,回顧你心起波瀾的場景和事情,會發現我們的情緒大體是憤怒、恐懼和悲傷這三類。
生氣、憤怒是現在的事情,當我們感到被冒犯時會憤怒。比如遭遇搶劫或背叛,或者別人和你的觀念、想法不一樣,你就會憤怒。當然,碰到懸而未決、拖沓的事情時也會很憤怒。
1.過去做的一切,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悲傷、悔恨和難過常常是對發生在過去的事情的反應;對曾經發生的事情久久不能放下,常常感到心情壓抑、陰沉、痛苦、悲傷。
很多人,對于過去的事情都有很多的遺憾、后悔、難過和悲傷。會反反復復地想:“如果不那樣做、那樣說就好了。”“早知道是這樣,我就不會……”“我為他/他們/他們家做了那么多,他們對不起我。”“我對不起……”想得自己心力交瘁、痛苦難耐,使自己沉浸在悲傷、悔恨和痛苦之中。
其實,不管過去發生了什么,你在那一刻所做的事情,都是那個時候你的資源、你的能力、你的理解、你的智慧、你的知識、你的情緒狀態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所能做的最好選擇。
沒有一個人想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也很少有人想愧對他人,幾乎沒有什么人想故意傷害他人。只是在那一刻,由于上述的各種原因,你做了在彼時彼刻能做出的最好決定——雖然回頭望去,不盡如人意,甚至在今天看來非常糟糕。我回想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如果時光倒流,幾乎每一件事都有可以提高和改進的地方。其中有些事甚至都不愿或不敢相信是自己做的,自己說的——離我對自己的標準太遠了。但人生就是如此,總有些日子不堪回首,總有些事情讓我們無法面對自己和所愛的人。最糟糕的是,我們錯失了昨天,又在沉溺于對往事的悔恨中,荒廢了今天,從而失去了明天。但所有的事在那時看來一定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親愛的,不管你過去做了什么,去了多么不該去的地方,見了多么不該見的人,愧對了多么不該愧對的人,做了多少自己引以為恥、令自己生厭的事情,都不需要再浪費光陰怪罪自己。你可以:
(1)告訴自己,過去無論做過什么,發生了什么,都是那個時刻你所能做的最好選擇。親愛的,請放過自己。
(2)總結發生的一切,如果時光倒流,我怎樣做才能夠是利人利己的。
(3)我從中學到了什么,從今天起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不留遺憾;讓自己滿意;讓自己和他人都滿意。
(4)制訂不同層級的目標。如果感到資源和力量有限,就從不留遺憾做起;如果覺得有資源、有力量,就多做令自己和他人都滿意的事。
不管對人,還是對己,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對彼此的生命有所貢獻。過度的悔恨和沉溺于過去,其實是一種深度的自私和自我放縱。因為沉溺比改變容易得多。
2.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段子:有四個神人,你永遠無法超越,他們就是——我當年,我一朋友,我一同學,別人家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與別人比較,從而為自己帶來許多的煩惱和痛苦。
很多人喜歡拿自己的愛人和孩子與人比。老公不如別人的帥,不如別人的有能力、有錢、有才華;老婆不如別人的漂亮,不如別人的能干、賢惠、會持家;孩子不如別人的聰明……自己心里想想也就算了,還要直言不諱地告訴愛人、孩子,別人有多好。
我問經常這樣比較的人:你為什么要告訴愛人,誰誰誰比他強呢?
得到的答案經常是:我是為了激勵他進步呀!
我說:“很好,那如果你老公對你說,隔壁的張太太年齡和你差不多,學歷也差不多,你看看人家,孩子自己帶,里里外外一把手,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漂漂亮亮、很有氣質,而且錢也掙得很多,和領導同事關系處得也很好。再看看你,我媽還幫著帶孩子呢,你卻連自己都弄不利索,領導同事關系處得也一般,家務活做得也不多。你是不是聽老公這么一比較,就頓時有動力向張太太學習了呢?”
她停頓了一下說:“我有動力,我有動力扇他兩巴掌。”
其實,沒有人希望這樣被比較,可我們總是在比較,不但拿自己和別人比,還拿孩子和愛人與別人比。如果你以為你告訴孩子和愛人他們比別人差,他們就會有動力改變自己了,上面的例子就是結果。你引發的不是動力,是對抗。人在被批評和指責時,對抗是非常自然的反應。人只有在被接納、認可與肯定時,才會有動力去反思和改變自己。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可以使我們不至于被“扇巴掌”。那就是,每當你希望對方改變時,先停下來想一想,如果你處在同樣的情景中,別人怎樣說、怎樣做,會使你愿意接受建議、改變行動?
如果你能這樣做,至少有幾個好處:
第一,你不會因為比較而激怒對方,結果事與愿違;
第二,你也不會因為期待太高而失望、生氣;
第三,你也不用因為為“對方著想”,而費力不討好或感到委屈。
還有一些人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自己的房子不如別人的大,工資不如別人多,職位不如別人高,不如別人漂亮、有氣質、會說話……最終越比越郁悶,越比越自卑。
然而,比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需要在比較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和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比較,不能任由本能的比較,讓我們常常深陷煩惱之中。要比就要這樣比:
(1)問自己,當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你感受到了什么?
(2)為什么會感到不舒服、難過?
(3)為什么選擇和這個人比較,是不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什么缺失的部分?
(4)什么他可以做到,而你沒有做到,你需要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生活靠近自己想要的樣子?
(5)發現自己的資源:好好盤點自己擁有的一切,用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來創建自己想要的生活。
(6)問問自己:今天跟昨天比,有什么進步和成長?
(7)把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切實的行動中,并不斷地修正和改變自己。
人只能用自己擁有的東西來建造屬于自己的生活,沒有人能夠在怨天尤人的攀比中,成就夢想。
上一篇:盤點自己擁有的
下一篇:情緒梳理七步法的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