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是一種不易察覺的強大
人是敏感一點好還是遲鈍一點好?是沒有絕對答案的。通常人們認為,敏感的人聰明,遲鈍的人愚笨一些。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敏感的人對挫折、拒絕、傷害的感受也更加強烈,因此平添了許多煩惱。于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發明了“鈍感力”一詞,意思是說,人要適當有點鈍感,對日常生活不必反應過于強烈,這有利于保護自己。而一個有鈍感力的孩子也是非常可愛的。
在看《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時,沙溢的兒子小魚兒有一面給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這個小孩在摔跤后幾乎不哭。因為剛剛兩歲多,走路還不太穩,所以他一天摔了好幾次,但沒有一次見他哭的。而且每次都迅速爬起來。其中有一次是跨過一個對他來說較高的門檻,他嘗試了很多次才跨過去,跨過去的同時也摔倒了,但他一點都沒有在意自己摔倒了這件事,而是迅速爬起來,嘴里說道:“終于進來了!”
雖然小魚兒在需求得不到滿足和被哥哥“欺負”時也比較愛哭,但我發現,只要媽媽和哥哥稍微一哄,或者稍微轉移下他的注意力,他就立刻不哭了。網友把小魚兒摔跤的視頻剪輯在一起,開心地欣賞。但網友們并不是取笑小魚兒愛摔跤,而是覺得這個小孩摔跤后從來不哭,真是太可愛了。
我想,應該是網友們和我一樣都發現了這個小孩身上有“鈍感力”,只是好多人不知道這叫鈍感力。兩歲多的年齡,頻繁摔跤,爸爸媽媽又不在身邊,換作其他小孩,多半會哇哇大哭,然后趴在地上,別人不扶他,他就不起來。但小魚兒沒有。這說明這個小孩對挫折不敏感,他不會因摔跤這點挫折就產生負面情緒,也不會因其他的事情產生負面情緒時沉溺在其中無法自拔,而是能很快擺脫。所以小魚兒大多時候都很開心,而且給其他人帶來很多歡樂。這說明,人其實是喜歡有些鈍感力的小孩的,而對過于敏感的人,人其實是不太喜歡的,如林黛玉。
其實,人的任何一種感受能力過強都不太好,如自尊心、自信心過強,就會讓人更容易受到傷害。敏感和鈍感也需要維持在一個適度的范圍,這樣人才能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擁有更加平和的心態。
所以說,如果敏感是一種聰明的話,鈍感則不失為一種強大。可惜很久以來,人們并沒有重視過鈍感,對鈍感多有誤解,認為鈍感的人遲鈍、木訥、情商低。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鈍感,真正的鈍感是對負面言語和負面事件有免疫力。如受到批評、嘲笑、諷刺等,遇到挫折、失敗、打擊等,鈍感的小孩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應。他們該干什么還干什么,情緒和行為幾乎不會受到影響。所以,鈍感的孩子不但不是情商低,反而是情商高,他們擁有一種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人又不易察覺的高情商。
鈍感真的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快樂。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從小我也是個小林黛玉,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讓我產生很多內心戲,如果是有意識的指責和批評則會讓我瞬間崩潰,我幾乎承受不了別人的負面評價。如果是遇到考試失敗等重大挫折就更無法承受了,父母還沒批評,自己就展開很嚴重的自我批評了。這不但讓我很容易受到傷害,也讓和我相處的人很累,因為他們說話要小心翼翼,怕一句不小心就得罪了我。因為過于敏感,我擁有了一顆“玻璃心”,這讓我很煩惱。于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試著改變這一點。別人說什么,說得對就接受,說得不對就讓它過去,既不解釋也不反駁。失敗就失敗,不會放在心里反復品味,而是盡快去做其他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漸漸地,我感覺自己變得豁達了,平和了,快樂了,對很多負面事件的反應都“遲鈍”了,負面情緒也少了很多。
這就是鈍感給我帶來的變化,鈍感讓我變得內心強大。曾經我也不屑于鈍感,認為鈍感的人智商低、情商低、活得麻木,而現在卻覺得他們并非麻木,而是對有些事不再在乎,更能包容和放下了。缺乏鈍感力的人活得像一堵墻,對方的力量打過來,自己硬生生地接著,然后再彈回去,結果不但弄得自己很疼,對方也很疼。而擁有鈍感力的人活得像一團棉花,別人的力量打過來,自己瞬間把它化為無形,結果不但自己不疼,對方也不疼。這就是鈍感力的最大魅力。
如果說“低頭”是柔,溫柔地表達感受是柔,那么鈍感力就是一種極致的柔。擁有鈍感力,就擁有了一種抵御傷害的無形力量,任何外界的攻擊都拿自己無可奈何。所以,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擁有鈍感力的人,就是教會了他一招化解傷害的“化骨綿掌”。
1.理解和保護孩子鈍感的一面
曾經有一個作家寫過一篇文章,說她的老公是一個有點“遲鈍”的人,為此他對老公有些不滿,覺得老公不但反應慢,而且在該有反應的時候也沒有什么反應。例如,快失業了也不著急,別人占了他便宜也不生氣。他覺得老公這樣的性格是要吃虧的。但她后來發現,老公這樣的性格并沒有影響他的工作和生活,反倒比她活得快樂。于是她不再糾正老公的遲鈍,而是任由他這么“沒心沒肺”地活下去。相信生活中也有這樣不被父母欣賞的“遲鈍”的孩子,因為人的性格都是“雙刃劍”,對挫折、批評不敏感的孩子,可能對其他事情也不敏感,這個時候,父母就覺得這樣的孩子太遲鈍了,不聰明,是要影響他以后的生活的,于是會忍不住想要糾正他,那么你可能就破壞了孩子的鈍感力。所以,要像那位作家一樣,學會理解、欣賞和保護孩子鈍感的一面,只要不過分,不影響他生活的大局,何不讓孩子保留這層內心的保護膜呢?
2.引導孩子不要那么敏感
假如你的孩子像童年的我一樣是個特別敏感的孩子,那么不妨早一點引導他不要那么敏感。這個首先要糾正認知,不要過于在乎別人的評價,不要用成敗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要建立起內在評價機制。其次,要引導孩子變得外向起來,多關注外部世界,不要過多地沉浸在自我的情緒中。例如,帶孩子到大草原上、沙漠中奔跑,讓孩子體驗稍微“粗糲”一點的活法,而不是活得過于細膩。也可以讓孩子看一些關于鈍感的文藝作品,給他傳達一些關于鈍感力的理念,或者讓他感受一下有鈍感力的人是什么樣的,如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就是一個有鈍感力的人。這些都有助于孩子擁有鈍感力,變得內心強大。
敏感的人固然敏銳、聰明,但也尖銳、容易受到傷害,同時也容易傷到別人。所以,不妨遲鈍一點,如果這有助于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反應慢一拍、感受能力弱一點又如何。這表面看起來“弱弱的”,實際上卻是一種不易察覺的強大。
上一篇:適度“放養”,讓孩子學會自己“覓食”
下一篇:不要害怕失敗,勇敢嘗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