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1998年,清華大學有一個叫鄒建的大二學生,他有著更大的求學愿望,他希望自己能進入哈佛大學深造,但此時,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他的父母雙雙下崗了,這就意味著他和同時在上大學的弟弟都有可能要輟學。堅強的鄒建決定邊打工邊上學,生活十分辛苦。
鄒建的情況很快引起了唐山市路南區工商局的重視,黨委書記陳振旺率先發動起來,團委書記王阿莉很快與清華大學取得了聯系,清華大學很快提供了鄒建的相關情況,路南區工商分局決定每月捐助鄒建400元,直到他大學畢業。一場跨區域的助學行動拉開了帷幕。“當時局里的36名青年團員每人每月出資10元,不夠的部分就由工會補上。”一直參與此項捐助活動的王阿莉介紹說。
受到資助的鄒建一直學習努力,他從清華畢業后,又順利進入了哈佛深造,并在美國紐約的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鄒建是個懂得感恩的人,為了回報路南區工商分局的愛心,2006年2月14日,鄒健的父親給路南工商分局打來電話,告知鄒建從美國寄來4000美元,他已兌換成人民幣32125.60元寄給了路南區工商分局。
心理導讀
案例中的鄒建是個懂得感恩的人,而正是這份感恩的心,讓他擁有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最終,他也收獲了幸福的人生。
東漢文學家王符曾說:“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到,一個人,如果能以感恩的心面對生活,那么,他看到的就是陽光,他就能感到幸福。
然而,不難發現的是,生活中,我們總能發現喜歡抱怨的孩子,他們喜歡抱怨學習太累、父母太嘮叨,甚至會抱怨飯菜太差、衣服太難看等。其實,他們之所以經常抱怨,是因為他們缺乏感恩之心。對于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在孩子還在心智發展期的青春期就對其進行引導,讓他們懂得父母養育他們之不易,知道所受到的愛是需要回報的,明白關心熱愛父母家人是起碼的孝心和良心,理解和幫助他人是最基本的社會道德。
專家建議
建議1 讓孩子明白,他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幫助
可能你的孩子并未意識到,在他成長的道路上,他無時無刻不再接受他人的幫助,接受他人的恩惠,對此,我們可以告訴他:“自從你出生,父母就在哺育你,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跨入校門,老師就無怨無悔地把畢生所學傳授給你;遇到難以解答的學習問題,好心的同學也總是幫助你;而國家和社會,也為你提供了安定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甚至生活中那些陌生人,也在無形中對你提供幫助……”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他需要報答的人太多。一旦孩子有了一顆感恩的心,那么,他還會抱怨父母的不理解、老師的嚴厲嗎?
建議2 引導孩子理解父母
我們可以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居家過日子,難免磕磕碰碰,有時候,我們父母的行為、語言可能導致了家庭紛爭,可能不太恰當,但請你一定要理解,我們都是希望你好……”
實際上,任何一個父母何嘗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生活中多關心一點自己呢?教會孩子懂得理解父母,他們會懂得知恩圖報、孝順父母。
建議3 告訴孩子不要忘記經常對身邊的人說“謝謝”
有時候,孩子可能認為,周圍人對他的幫助是理所當然,但我們要讓他明白,沒有誰應該對誰好,所以,你應該對他們說“謝謝”。
建議4 鼓勵孩子為社會盡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些孩子可能能認為,我只不過是個普通人,哪里能為社會做多大貢獻。但家長要告訴孩子,社會就是由千千萬萬這樣的普通人組成的,每個人只要身邊做起,多關心國家大事,多關心慈善事業,那么,哪怕你只捐出一塊錢,哪怕你只是簡單地拾起了馬路上的一片廢紙,你也是為社會的發展盡了一份力量。
總之,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我們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內心快樂、平和,就要培養他們用感恩的心看待世界,這樣,由于懂得體諒、理解和感激,關心尊重他人,他就會得到他人的肯定和信任,關心和幫助,他事的業就比較容易成功。他的內心存在真與善,知足與美好,就會有更多的快樂。
上一篇:讓孩子成為喬木,而不是溫室里的花朵——王永慶的家教原則
下一篇:過分審慎會讓你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