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審慎會讓你錯失良機
年輕人一定要知道,有機遇,就會有風險。當面對機遇時,如果我們過分審慎,瞻前顧后,就容易錯失良機。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先把機遇搶過來,然后再逐漸排除風險,這樣就有很大機會獲得成功。
你想不想成功,想不想獲取財富,有沒有機會?我想大多數人是有想成功的想法的,也曾經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只不過大多數人在面對機遇時總免不了畏首畏尾,結果不是將時機拱手讓人,就是走晚了一步,落在了別人的后面,更有甚者永遠也沒有出手,導致一生的遺憾。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財富,也不是不知道該怎樣做,而是不敢真的去做。就是這樣的不敢讓我們錯失了一次又一次機會,最終一生頹廢。面對生活中的機遇,很多人不去想一萬,而去想萬一,萬一失敗了,我將一無所有;萬一失敗了,我連平穩的生活都不可能了;萬一失敗了,我將沒有勇氣繼續下去,結果越想越可怕,人生無數的可能性在這種猶豫和等待中化為烏有。其實,生活中的萬一是很少的,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把這種萬一排除掉。
面對機遇,浮躁莽撞固然不可取,裹足不前卻有更大的風險。炒股固然可能輸掉你的本錢,但以目前的市場環境看,在銀行里存你的錢財,最終肯定要被通貨膨脹吃掉。前者只是可能輸掉,后者卻是一定貶值,所以長期來看,錢財存在銀行里,是風險很大的。跟這個道理一樣,永遠不冒險的人,一生中會冒最大的險。想一想那些一生都勤勤懇懇地工作,最終卻只能拿著有數的保險金過活的工人吧,他們一生從沒冒過險,但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危險啊,如果失業、得病或者遇到重大事故,他們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自顧不暇。而那些一生都在冒險的商人,他們不斷冒險,不斷失敗,但他們中的不少人成功了,除了那些半途放棄的人,多數堅持的人在晚年都過著悠閑富裕的生活,他們不怕失業,不怕病癥,不怕自然災害,生活中的風險要比那些不敢冒險的人少得多。
只要你生而為人,人生就是一次大冒險。面對有風險的機遇,我們要做的就是第一時間把機遇抓住,而不是先算計清楚,再決定抓不抓住這次機會。如果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或者風險大過了我們的承受能力,或者風險與收益不成比例,或者條件真的不成熟,我們也可以到時再決定把這次機會拱手讓給別人;而絕不是等待萬事俱備后,再抓機遇,因為那時,機遇也許就錯過了。事情永遠都是在發展的,該出手時不妨就出手,條件成熟了,就會有更多的人來搶機遇,那時,機會就不再屬于你了。
19世紀80年代,在利馬地區發現了一個大油田,但因為含碳量高,被人們稱為“酸油”,當時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對它進行提煉,所以“酸油”的售價很低,只賣一角五分一桶。而正常的石油售價是一元一桶。當時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認為這種石油總有一天會找到方法提煉,所以,執意要買下這個油田,但遭到了董事會的反對。可他寧愿自己冒更大的風險,個人拿出了300萬美元,同時說服了董事會,執行了這一決策。兩年后,這種“酸油”終于有了提煉方法,油價一下子漲到了一元,他的公司在利馬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煉油廠,盈利猛增了幾億美元。
如果,洛克菲勒等到“酸油”有了提煉方法才去買利馬油田,相信不僅他付出的代價更大,而且利馬油田將不是被一個人看中,而是有了許多競爭者,這就不是錢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面對機遇時,審慎的態度固然重要,然而,一味地審慎,不斷地核算利益與成本、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會讓我們丟掉機遇。任何事情,要保證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萬事俱備的結果很可能是東風已經刮過去了,所以,東風一來,即使我們還有些小準備沒有完善,也必須馬上借著東風起航,一邊開戰一邊作準備。大多時候,我們對于機遇的把握,不是憑著精密的算計,而是憑著多年的經驗,憑著直覺,機會來了,你就感應到了。而等你拿起自己的金算盤算出了結果,往往機會已經走了。所以,在感到機會來的時候,馬上抓住它,不要顧東顧西,怕這怕那。等到掌握好了機遇,再作周密計劃,比如,如果出現了什么情況,要怎樣應對;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又要怎樣應對。既不盲目樂觀,又不灰心喪氣,準備好幾套應對方案和應急措施,就會把風險降下來。
上一篇: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下一篇:過度理由效應——不給出足夠的外部理由可助你達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