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心理共鳴,快速拉近雙方關系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菜格曾說過:“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們。”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才能達成彼此尊重和體諒,才能有更多寬容。這樣說話、做事才能讓人感覺舒服、愉悅,并直指人心。
受環境或者教育程度不同影響,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是不同的。人們很難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但至少可以做到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和關心他人。做事之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一番,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去理解他人的行為,將心比心自然就更容易受歡迎,也更容易成就大事。
記得以前在公共場合到處貼著“禁止吸煙,違者罰款”“禁止踩踏草坪,違者罰款”等類的標語,然而這些現依然屢禁不止、毫無收斂。后來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們設計“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請不要吸煙”“小草正在生長,請不要打擾”等柔和、讓人易接受的標語。這就是用了換位思考的心理策略——為了別人很少有人愿意改變自己的習慣,但為了自己每個人都愿意試試看。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試試這種方法,當一個人屢勸不聽或者一件事屢禁不止的時候,不妨告訴他“某件事是為了你自己的權益著想”。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才能夠化干戈為玉帛,迅速消除矛盾和對抗情緒。冬天,大家在食堂吃飯,臨窗的食客紛紛打開了窗戶,但是排隊打飯的人們卻打起了寒戰,雙方怒目而視,誰都不肯讓步。這時候,食堂的主管站出來勸道:“雖然吃飯時熱一點兒,但如果打開窗戶,冷風、熱氣一起灌到肚子里,腸胃會不舒服;再者剛剛出完汗,被冷風一吹很容易感冒的,大家都把窗戶關上吧。”在這種為了自己好的勸導之下,大家紛紛關上了窗子,矛盾也很快消弭于無形。
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如果說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彼此的溝通和理解,還可以更清楚了解對方的思維軌跡,從而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矛盾和沖突,這時候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思維,也許就會使誤會與摩擦在轉瞬間消融。當然,不僅僅是讓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樣可以讓對方站在我們的角度設身處地著想一番。當你們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或者觀點、認識無法統一時,不妨用平和的態度問問對方:“如果您是我,您會怎么做呢?”
一個創意廣告進行了多次修改,仍然無法讓客戶滿意,策劃人帶著疑問訪問了客戶:“如果您是策劃人,覺得怎樣才能讓廣告更令人滿意呢?”客戶果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想法,策劃人根據他的想法另外做了一個方案,然后讓他人判斷哪個效果會好一些。結果,所有專業的廣告人都認為策劃的創意好,但所有的非專業人士都認為客戶提出的方案更好。廣告就是給大眾看的,最終這一次的創意得到圓滿解決。這個策劃人還懂得了廣告不僅要用專業眼光來看,而且要更注重大眾感受,不久就因為其廣告創意貼近大眾心理而在廣告界占據了一席之地。
可見,換位思考不僅僅能夠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更能夠開啟成功之門,因為了解更多人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有的放矢,了解更多想法才得到更多人認同的處世方式,自然會得到更多尊重,從而更加成功。
心理應用:
上一篇:對知識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
下一篇:尊重他人,優秀的習慣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