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勒發現生物規律
阿爾弗烈德·艾德勒小時候,有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他弟弟死在床上,就在他身旁。這一驚使他下了終生不渝的決心:做個醫生,和死亡搏斗。
艾德勒行醫之初,又偶然發現一連串現象,從而使他對人的心靈有重大發現。他解剖尸體時,注意到以前并沒特別注意的種種情況。他發現了一具死尸的心臟大得異乎尋常,同時發現一個心瓣堵住,血液不能充分流到肺里去。那心臟是為了應付這種缺陷而變大的嗎?
還有一具死尸,有病的一個腎已經被割掉,他發現剩下的那個腎也比尋常的大得多。他又發現一葉肺因為有病而萎弱,另一葉肺就可能變得更有力量。這些健全器官豈不正是想彌補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嗎?骨頭斷了,會長出厚骨痂,為的是使骨頭比以前更結實嗎?這些現象一再出現,仿佛人體自有其規律:為了自保,本能地以強補弱。
艾德勒進一步研究下去,開始到各美術學校去測驗學生的視力。結果發現學生十分之七以上視力都很差,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視力既然不好,這些學生為什么還偏要從事必須用眼的工作呢?他發現這些學生從小就感覺到視力欠佳,因此特別努力,要使自己比別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銳。他們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用眼睛看的樂趣,結果對視覺世界的興趣比普通人大。
艾德勒又去研究大畫家的生平,發現其中許多畫家的眼睛都有缺陷。眼睛不好而偏要做畫家的人何以這樣多呢?難道也是受他在解剖尸體時發現的那條造化補償缺陷規律的驅使嗎?
他又去研究盲人,證實盲人的聽覺、觸覺和嗅覺都特別靈敏。布魯克納、法朗次、史麥塔納和貝多芬等音樂大師所以特別熱心致力于聲音之美,似乎至少一部分原因是他們聽覺有缺陷。
貝多芬是令人驚奇的例子,他的聽覺從小就有機能性的缺陷,二十八歲時已經聾得很厲害。四年之后,如果不用耳筒,連整個樂隊的聲音都聽不清楚。就在那年,他寫出美妙的第二交響曲。耳朵全聾之后又寫出更優美的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和第五交響曲。全聾了二十五年,最后居然還寫出不朽的第九交響曲。
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覺從生物學轉入神經病學,又從神經病學轉入心理學,都是從機能性缺陷的生理補償而研究到心理補償。不過到那時候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種補償都只是無意識的。人的意志并沒發揮作用。
他于是開始研究較為不明顯的實例。巴斯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因為中風,腦子里控制言語的那部分神經損壞了,憑著極大的毅力,他在痛苦中慢慢奮斗,終于在腦子里發展了新的言語神經中心。
艾德勒發現了好幾百個相同的實例:小時候身體孱弱,長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從前腿腳不好,后來卻成了芭蕾舞星;患過肺癆,卻成了歌唱家等等。這些人拼命奮斗,要克服他們的弱點,結果培養出超群的能力。這并不是造化在補償,而是人的意志在發揮作用。
他漸漸發現,這仿佛是定律,仿佛人往往因為早期的弱點而獲得他們奮力以求的成就。也仿佛人必須有個欄才會跳過去;欄越高,跳得也越高。
人類總在不斷超越中前進,所以人類是所有動物中進化最快的一個種群。從人類出現到現在幾百萬年時間里,現在的人類和遠古的人類幾乎成了兩種動物。而其他的動物卻在這幾百萬年里變化甚微,當然,除了人類馴養的動物。它們一成不變的后果就是被人類消滅,或被人類奴役,或者干脆成為人類的果腹之物。
上一篇:藝術之王卓別林
下一篇:花兒們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