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多門科學的徐光啟
徐光啟是我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他畢生致力于數學、水利等方面的研究,還將中西的科學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取得了突出成績。
徐光啟年少有志,讀書刻苦,父親看到他這樣,心中十分高興,因此抓緊一切時間對他進行引導,他要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兒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父親的直接幫助下,進一步激發了徐光啟刻苦讀書的自覺性。
到徐光啟八九歲的時候,不但通讀了《六經》,而且文章、辭賦都寫得很好,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神童。后來,在一件偶然的事情中,他又喜歡上了自然科學。
有一天,徐光啟放學回家,路過一塊棉花地,見一位老爺爺把棉株上好端端的嫩芽都被掐掉了,他感到非常奇怪,便上去詢問。老人告訴他,現在已到秋季,再長嫩芽,即使生出棉桃來,因為生長期短,也結不出棉花來,而且還要消耗掉不少養分;如果把它掐掉,節省下的養分可以使那些已經成形的棉桃長得更好。
老人見徐光啟眼睛放光,聽得入神,又說:“孩子,這就叫科學,是一種動腦子的學問?!?/p>
在平時讀經書的過程中,徐光啟已經讀過華佗用中草藥治病,張衡發明渾天儀,以及王恂、郭守敬、許衡聯合修訂《授時歷》的故事,但“科學”兩個字的印象,卻從來沒像今天這樣深。
徐光啟回到家中,立即來到自家的棉花地里,也學著老人那樣,把棉株上新長出來的嫩芽全部掐掉了。他父親看到,立即上前一把將他拉住,大罵道:“敗家子,你瘋啦?那么好的嫩芽你為什么要掐掉,難道你是讀書讀呆了不成?”
徐光啟則不慌不忙地說:“請父親息怒。我這樣做自有道理,待我把話說完,你再責罵不遲!”
于是,徐光啟便把種棉老人的話對父親說了一遍。徐思誠也曾是個讀書人,思想并不那么僵化,他見徐光啟說的有道理,便怒火頓消,和徐光啟一同動手,把新長出的嫩芽全部掐掉了。到了收獲時,徐光啟家中的棉花,比往年取得了更好的收成。
公元1604年,徐光啟考中進士,走上仕途。后來他成為了明末改歷的主要主持人。
1629年,67歲的徐光啟皇帝之命督修歷法。當時的明朝推行的是“大統歷”,也就是元朝郭守敬所定制的授時歷。而當郭守敬在世的時候,推算的日月食就已經不準確了。這年5月的日食,掌管觀察天象的欽天監推算又發生明顯錯誤,皇帝對此事十分生氣,于是便根據禮部奏疏,準許由徐光啟督領修歷事。
同年的9月13日,皇帝又下諭給徐光啟,為他制訂了修歷的原則后,徐光啟接到皇帝的命令后,就設立了“歷局”,組織了一些人員,開始了相當大規模的修歷工作。
徐光啟從此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修歷的工作中去,他沒有選擇走捷徑,而是選擇了一條最麻煩、最困難,但是也是最有遠大眼光的方法,在此過程中,他汲取了西洋先進科學技術,而且也十分看中當時國內外天文歷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甚至將從自漢朝以來的68次修改歷法以及293次日食預報與實際發生日食的誤差,做了認真統計和研究。
這次,徐光啟還大膽引進了歐洲的時辰鐘和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對天象進行精密觀測,更是精心繪制了一幅《全天球恒星圖》。他經常登上觀象臺觀測。
有一次,徐光啟為了測試冬至的時刻,在測驗天文儀器的時候,一不小心從臺上墜落下來,腰部和膝蓋都受了傷,盡管是這樣,他還是堅持繼續測驗,絲毫不曾懈怠。
直到1631年的一月,徐光啟第一次向皇帝呈上了新制的歷書;同年的8月,又向皇帝呈上了第二次改進的歷書;來年的4月,他第三次進呈了歷書。
1633年的時候,71歲的徐光啟還沒有修正完《崇禎歷書》就臥床生病了,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在他去世的前幾天,他還向皇帝推薦了另外的一名學者,來完成他尚未完成的事業。
當年11月8日,這位勤勞儉樸、刻苦鉆研,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科學事業的著名學者,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旅程。
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他“釋義演文,講究潤色,??痹囼灐?,負責《崇禎歷書》全書的總編工作。此外還親自參加了其中《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
徐光啟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我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我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他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準確公式,并首先做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這些都較我國傳統的《大統歷》為高。
《崇禎歷書》及其所依據的天文學理論,使其成為我國的官方天文學體系,長達200余年。如從科學史的角度和歷史影響而言,此事當屬徐光啟成就的顯著事功之一。
上一篇:第四十三號學生
下一篇:紀昌向飛衛學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