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不如遇見?
傍晚時分,天空烏云密布,風動雷掣。一個農夫站在窗前,望著外面的莊稼,擔心極了。“完了,這雨肯定會越下越大。今天種的油菜秧苗還沒覆上塑料袋呢,可白種了,紅薯地里的水渠也沒挖好,哎……”
這時他的妻子走到農夫身旁說:“秧苗沖了,我們還可以補種,有啥好擔心的。哎呀!這下可好了,咱們的那塊紅薯地可免受大旱了,又會是個好收成!”
一對夫婦,不同的心態,決定了他們對生活持有的態度。農夫只擔心事物壞的結果會出現,而妻子卻從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待突發事件。
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遭遇很多事兒。而每件事都有正反兩面,這樣看也許是快樂,那樣看沒準兒就是煩惱。如果能夠及時調整心態,積極樂觀地對待每件事,而不是杞人憂天,那生活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心理學家說過:“我們擔心的所有事情中,40%是不會發生在現實中的,30%是已經發生的事情,20%是瑣碎的擔憂,5%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剩下的5%才是我們真正面對和改變的事情。”
很多時侯,我們都為不必要的瑣事擔心著,讓自己在這種煩擾中痛苦,不知坦然地面對,待事情解決時才發現當初的擔心是那么地幼稚可笑。所謂預見困難還不如積極遭遇困難。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不要去逃避它們,因為如果選擇了逃避困難,那你一定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來解決這個困難。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味地設想困難有多大,而忘了去面對、處理它們。
曾經有三位行路人,夜深了想要找地方投宿,但是卻被一塊大石頭擋住了道路,爬也爬不過去,繞也繞不過去,正在發愁的時候,一個農夫路過說他有辦法,但每個人須給一百文錢,第一個人毫不猶豫給錢了走了過去,第二個人討價還價,農夫漲成二百文,但是第二個人還是給了錢走了過去,第三個人準備支付兩百文時,農夫又漲成了三百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問題是逃避不了的,因為不論你怎么逃避,最后還是要解決。而因為你的逃避,你只有付出更大的代價,逃避的時間如果越長,那么你花的代價也會更大。
誠惶誠恐地擔心害怕,還不如想辦法積極應對,想得越多,準備得越少,到時候我們為解決困難所付出的“利息”自然就越多。
南宋時期的逃跑皇帝宋高宗,他便是典型的為逃避困難付出慘重代價的人。那時的宋高宗聽說金軍有百萬大軍,就嚇得屁股尿流,所以當金軍南下時,宋高宗只想著一味求和,不聽主戰派勸解,最后猖狂地逃跑,葬送了宋朝,成為天下笑柄。
人的思維很奇怪,令人捉摸不透,一旦活躍起來,很難有空白的時候。但心理學家認為大多數引發活躍的思維,幾乎是胡思亂想,那么,人們胡思亂想些什么呢?
有人說,我們想的東西無非是兩種:一是為美好事物的夢想求取;二是對困難的刻意回避,恨不得前方就是一馬平川。記得有這樣一首詩:“終日忙碌只為饑,方得溫飽又思妻,娶進嬌妻與美妾,又無田地少根基,置下田園多寬廣,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結下千里馬,恨無官職被人欺,當朝宰相嫌官小,又想面南去登基。”人們所思慮的不過如此。可以說,不切實際的幻想是痛苦煩惱的根源所在。時下很流行的神經衰弱、抑郁癥等疾病,絕大多數的病源來自對“明天”不確定性的思慮過度。我們因思慮而輾轉難眠的東西,有多少是可以實現的?我們設想的困難又有多少是不能拔除的呢?
有一名都市白領,他收入豐厚,只是工作壓力巨大,最近,他總說這兒疼那兒疼,去醫院檢查沒有任何健康問題,而他則借口身體不好請了病假,頹喪地休息在家。其實他也知道,自己沒什么病,就是想要逃避工作,于是給自己找了個借口。但是,這種做法只是像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并不能使困難真的消失,而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現實的困難是不會被這種自己騙自己的方法嚇跑的,最后被嚇跑的不是困難,而是自己的幻覺。
當然,這并不是說大家都應該超負荷工作,更不是鼓勵大家都去當工作狂,而是說,面對困難,我們有沒有找到比“鴕鳥政策”更好的辦法?假如這位白領沒有被自己嚇倒,而是繼續堅持工作,同時對工作的強度和內容適當調整,那就不是他怕困難,而是困難怕他了。
許多人認為,這太難了,人自己怎么可能戰勝自己呢?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鴕鳥總是被困難嚇得把頭埋進沙子,那它遲早要被其他動物吃掉的,這不更加危險嗎?再舉個例子,把青蛙放進溫水,再把乘著青蛙的鍋放在火上慢慢燉,青蛙不能一下子察覺到危險,最后就被燉死了。這樣的命運可怕不可怕?這種否認困難、不去面對困難所導致的慢性消耗,不僅能使鴕鳥被吃,青蛙被燉,也同樣能使人逐漸喪失斗志,整日渾渾噩噩,這也不比挑戰自己、面對困難的結果好吧?
人就是有種惰性,寧可慢慢喪失生存能力,也不愿“長痛不如短痛”。其實,在戰勝自己的過程中,疼痛是必然的,但是只要方向走對,這些疼痛就是在進步中的疼痛,是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如果人連這點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就只能像埋起頭的鴕鳥,或者像溫水中的青蛙,最終被淘汰。
當然,挑戰自己需要勇氣和毅力,需要人集中生命力奮起一搏。如果你還在為困難而愁眉不展,那不妨試一試,換個方法怎么樣?也許,你就會在這一點小小的改變中,尋找到你生命的力量和意義。
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個在困境面前永遠積極進取的人。在一般人看來,帕格尼尼可以算是個多災多難的人:剛出生不久險些死于猩紅熱;上學前患了一場麻疹;13歲那年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中年時,突然長滿膿瘡,幾乎拔掉所有的牙齒;牙病初愈,嚴重的眼疾有時時折磨著他;年過半百,關節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后來,他的聲帶也壞了,幾乎成了啞巴。最后,還沒有活過花甲,就吐血而亡。可就是這個經常為身體不好感到無奈的人,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3歲學琴,8歲時就創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9歲入市立歌劇院的管弦樂團,11歲登臺演奏自己創作的《變奏曲》,一舉成功。他把苦難與成才這兩項生活的饋贈,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極致。
帕格尼尼的遭遇是不幸的,上帝給了他一個糟糕的身體,讓他經常處于無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運的,他早就預料自己的一生會被病痛折磨,所以他更加勤奮,愈挫愈勇,積極面對生活的苦難,最終成為一代天才。
朋友,如果你此時因傷痛而暫時折斷了飛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樣為生病而經受苦難,或者碰到種種不如意甚至無奈的事情,那么,請記住:“積極面對才是戰勝苦難的法寶”,只有戰勝不幸,從不幸中走出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上一篇:陰虛體質
下一篇:上司不是你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