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與什么有關
有人說,真正的幸福是既能在生活中茍且,又能擁有詩和遠方。這個觀點似乎沒錯,但不能說全對。無論是在生活中茍且,還是追逐詩和遠方,都離不開人的“心智”。如果心念不暢,生活中茍且的時候,明明可以領略平平淡淡即是真,但卻會變成雞零狗碎磨滅了生活的激情與美好。如果心中欲望太多,即便擁有了詩和遠方,也會覺得此山沒有彼山的風景更美,找不到知足與感恩的快樂,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更好的詩和遠方。
所以,真正的幸福生活與“心智”相關。
每個人終極的人生目標無非是解決物質和精神生活,最后達到身心的自由自在。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處理順暢了,人與自己內心的關系一定也是和諧順暢的,如此才能達到身心靈統一的靈性生活。
一個人想要變得美好,真正的根源還是我們的心智模式,也就是看待幸福的心理狀態。
如在不丹、美國夏威夷群島居住的人們幸福指數很高,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不丹和夏威夷群島的人們都信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怡然自得。
可能有人要問了,當人處于健康快樂的狀態時會感覺到幸福,那忽然疾病纏身或遭受了嚴重的打擊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智”呢?
某人被確診患了癌癥,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天天想著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滿心的恐懼和痛苦。經過化療以后,醫生給出了生命最后時日的預估。當他走在醫院長長的走廊里,聽著自己沉重的腳步聲,突然萌生了一種想法“這是病魔想要控制我,讓我的念頭時刻處于最糟糕的狀態,我必須盡可能地好起來,不能助長病魔的氣焰”。于是,每天只要有生病無望的念頭升起來的時候,他就選擇冥想,專注于自己的深度呼吸上,從最初一呼一吸能堅持10秒到最后能堅持30秒甚至更長。當他把自己的意念專注于冥想,放空頭腦和心靈的時候,病情似乎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他只想讓自己在有限的日子里盡可能地活在當下,專注于自己擁有的東西。他每天都和自己遠在外鄉讀書的兒子連線視頻,也會和愛人在醫院花壇間的小路上來回散步,回憶他們初戀時的美好,甚至得到醫生的允許之后,一起去看電影、聽音樂會、做短途旅行,甚至去福利院做義工。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原本醫生說他活不過半年,但事實上他一直帶癌生存,愉快地活著。
所以,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病人,是否能夠收獲幸福和外在的名、利、權、財關系不是很大,卻和自己的“心智模式”息息相關。
上一篇:小人物也有“后起之秀”的潛質。
下一篇:幸福與否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