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自己的缺點,多用別人的優點
想取得進步最大的秘訣是什么?就是克服自己的缺點,學習別人的優點。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博采眾長,就能讓自己更加優秀。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取寸所長,補尺之短,正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點。一個人要進步,就要克服自己的缺點;要克服自己的缺點就要先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點,不然克服什么?怎么克服呢?
知道了自己的缺點,還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優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各有其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學會用“兩點論”看人,不能老盯著別人的缺點、放大別人的缺點,主要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并學習別人的優點。
有一首詩說得好,“花香者而不鮮,鮮者而不香,鮮而香者卻有刺”。也就是說,一切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缺點與優點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不可分割。一般來講,有明顯缺點的人,就有明顯的優點,而沒有明顯缺點的人,通常也沒有明顯的優點。比如瞎子的聽力比一般人靈敏,而聾子的眼睛也比正常人的敏銳。所以說,很多時候缺點里孕育著優點,而優點里隱含著缺點。現實中最常見的例子:長相有點丑的女孩子,通常脾氣性格特別好;而長得漂亮點的女孩子,通常脾氣很大。所以缺點和優點是聯系在一起的,推而廣之,一個人太沉穩了,往往沒有沖勁;太執著,就不懂得變通。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缺點,發現了別人的優點,才能恰如其分地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快地進步。
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人才資源總監李紅霞介紹柯達公司在人才招聘上的原則時表示:求職者除了個人價值觀要與柯達六大價值觀(尊重個人、正直不阿、互相信任、信譽至上、自強不息、論績嘉獎)相符合外,還要大膽地展現自己的缺點。面對柯達的面試官,將自己的缺點掖掖藏藏,反倒不利于面試官對個人進行全面的分析。她建議求職者在展現個人優點的同時,大膽將自己的缺點告訴雇主。這樣,才可以被安排到更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機會,培養發展這方面的能力。這充分說明,一個人必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便日后揚長避短。
思路突破
了解自己,揚長避短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能發揮長處,避開短處。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點,如何去克服。其次你應該盡可能多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博采眾長,讓自己更出色。
知道自身最短的那塊“木板”
管理學中有個木桶原理: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于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作為一個人也是這樣,你最大的容量不是取決于你的長處,反而是取決于你的短處。你要知道自己身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事實上,許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缺點,甚至有時還把缺點誤認為是優點。
《太平廣記》中有一則故事:一位監察御史文筆不怎么樣卻極愛寫文章,同僚時不時奉承他兩句,他就拿出一部分薪俸請客。他老婆則苦口勸他說:“你對文學之道并不擅長,一定是那些同僚在拿你尋開心。”這位老兄覺得老婆的話很有道理,以后就再也不肯出錢請客了。同僚感覺到他的變化,背后嘀咕道:“人家后面有高人,不能再玩了。”但另一位官員就不是這樣了,詩寫得很臭,別人假意稱贊來嘲弄他,他竟然也當了真,殺牛置酒來招待人家。他老婆也是個明事理的人,知道他的水平,也勸他。他以為是老婆在嫉妒他,居然感嘆道:“才華不為妻子所容!”
故事中第一個人在妻子的幫助下認識了自己的短處,不再去犯錯誤;而第二個人顯然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什么優點和缺點,最后還要抱怨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缺點的人,怎么能改進,怎么能進步呢?
羅休夫柯說:“認識自身的缺點,是一個人最高智慧的表現。”而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并努力糾正它,更是智慧的表現。
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去關注他人身上的優點,不要總是注意別人的缺點。看到優點,你才能學習優點,并且轉移到自己身上。多看別人的優點也有助于人際交往的和諧。
有一個關于家庭生活的故事:一個嬌生慣養的富家女哭著跑回娘家,向父母訴說新婚丈夫的種種不是。說她實在受不了自己的新婚丈夫了,一定要離婚。在雙親耐心地勸慰之后,女孩仍舊表示要離婚。
這時,充滿智慧的爺爺笑著從書房中出來,同時把手里的一大張白紙和一支毛筆交給孫女兒,并問她:“孫女婿欺負你,很可惡是不是啊?”
女孩接過紙與筆,眼含著淚答道:“是啊!他整天欺負我,爺爺一定要替孫女兒做主。”
爺爺慈祥地說:“好!替你做主是自然,但你要先照我的話去做件事。現在你只要想他一個缺點,就用毛筆在白紙上點一個黑點。”
于是,女孩遵照爺爺的囑咐,拿起筆不停地在白紙上點黑點。
她點了片刻后,爺爺拿起白紙反問她:“就這些嗎?還有嗎?”
女孩仔細想了想,提筆又點了3點。
在她確定點完之后,爺爺平靜地問她:“你在這張白紙上看到了什么呢?”
女孩狠狠地答道:“全是黑點啊!全都是那死沒良心的缺點啊!”
爺爺仍舊平靜地問道:“你再看一看,除了黑點之外,還看到了什么?”
“沒有啊!除了黑點之外什么都沒有了。”
爺爺不斷追問著,女孩極不耐煩地說:“除了許多黑點之外,就是白紙的空白部分了。”
爺爺這時大笑道:“好極了!黑點就是缺點,而空白部分的大白點就是優點。你總算看到了優點。想想看,孫女婿是否也有優點呢?”
女孩若有所悟,想了很久,終于勉強地點點頭,開始一一道出丈夫的優點,臉上的陰云慢慢散去,語氣也逐漸緩和。最后她終于破涕為笑。
人性的盲點是:一個人看另一個人,往往容易發現對方的缺點而難以發現對方的優點,更談不上去學習別人的優點。在與人交往中也是一樣,如果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你不僅從別人身上學不到東西,就連一個朋友都交不上。
演練“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老夫子的這句經典名言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優秀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的缺點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他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強,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
這句話也表現出孔子自己虛心好學的精神。《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子貢對孔子說,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將他人的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點亮思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自己最快進步的方法之一就是發現并學習別人的優點。博采眾長,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出色。當然,不要忘記自己的缺點,并時刻提醒自己要盡量克服缺點。因為,每一個缺點都有可能給你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上一篇: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
下一篇:與其和敵人作對,不如站在敵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