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誡子書》一文中闡述了這樣一種觀點。寧靜的心境更加有利于人的思考,它讓人看得更遠、更廣,讓人見解更深刻,讓人學習事半功倍。是的,唯有“寧靜”才能“致遠”,只有心平氣和、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而心浮氣躁的人永遠難成大事。
9歲時,艾倫去居住在南達科他州的祖父的農場里過暑假。在那里,他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赤手去撿牧場里被曬干的牛糞。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做這份苦差事,但艾倫做得好極了,既沒有抱怨,也沒有要求祖父給自己換一份工作。整個假期,艾倫都安靜地做著這份工作,即使這看上去實在不算一份好工作,也沒有任何報酬。
很快,一年過去了,暑假時艾倫又到了祖父的農場。這次祖父告訴艾倫,因為他去年夏天工作的表現極為出色,因此決定把一份艾倫一直都非常喜歡的工作給他。于是,在這個假期,艾倫每天都開心地干著自己所喜愛的工作——放馬。
從這件事,艾倫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寧靜的心境干好自己該干的事情,就能夠擺脫困境,也就能夠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夢想。
艾倫從學校畢業后,在南達科他州的一家肉鋪做幫工。不僅每個星期只有1美元的薪水,這還是一份令人感到惡心、很難靜下心來做的工作,但艾倫卻將它做得很好。他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提升,也就能擺脫掉這個工作了。果然多年后,他成了一名年薪達150萬美元的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一個人如果沒有寧靜的心境,通常會很容易放棄眼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即使做下去也不容易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自然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也不可能表現出最優秀的自己。
還記得魯迅在《故鄉》中所描述的捕鳥情景嗎?首先,在一個地方撒些小米或稻谷之類的糧食;然后,在上方罩一個篩子,并用一根系著繩子的木棒把篩子支起;最后,遠遠牽著繩子等待,一直等到鳥進入篩子下面吃食物的時候,一拉繩子,便把小鳥罩在篩子里了。在捕鳥的整個過程中,寧靜等待的環節是最關鍵的。如果太浮躁的話,那么就會把鳥兒嚇壞,讓它們不敢放心地進去吃東西,自然也就捉不住鳥兒了。
人的一生有時候就像這樣一個捕鳥的過程。只有擁有了寧靜的心境,善于等待,才能夠捕得鳥兒歸。
古時候,有一個年輕人熱愛劍術。于是,他走遍了五湖四海,終于找到了一位劍術高超的老劍客拜師學藝。老劍客傳授給他一套劍法,并叮囑他要每日刻苦練習。
年輕人問老劍客:“這樣的話,多久之后,我的劍術能夠有所成就呢?”老劍客回答:“三個月。”
聽了老劍客的回答,年輕人開始每天練習。幾日后,他發現自己的進步很小,就跑去問老劍客:“如果我練習到晚一點,需要多久才能夠有成呢?”老劍客答:“三年。”年輕人聽后大吃一驚,便繼續問道:“如果我夜以繼日地練劍,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劍客聽后搖了搖頭,微微笑著回答說:“三十年。”
故事中那個年輕人練劍有成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是因為他急于求成,以致內心越來越浮躁。由此可見,浮躁、缺少寧靜的心態是我們通往成功之路上的絆腳石。
在當今社會中,浮躁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做事既無準備,又無計劃,往往是想到了、興頭來了就去干;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總想一蹴而就,結果當然是事與愿違。心理學研究發現,浮躁是一種由沖動性、情緒性、盲動性交織的綜合型不良心態,主要表現為心神不寧、不安分、焦躁、急功近利等。
在現實生活中,但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擁有一個寧靜的心境。因為,這種心境可以讓他們遠離浮躁,讓他們心平氣和、不貪不躁,進而慎思慎行地去做事情。總而言之,倘若一個人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遠、更順遂,那么就要始終保持一個寧靜的心境。
上一篇:淡泊名利,從容處世
下一篇:心胸豁達,不計較一時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