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名譽、權(quán)力及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所以許多人熱衷于追求這些,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已經(jīng)成為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唯一方式。事實上,除了名譽、權(quán)力及地位之外,還有許多東西能夠讓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讓人獲得滿足。同時,為了名譽、權(quán)力及地位而活也不是一種珍惜人生,享有生命的態(tài)度。
人的一生轉(zhuǎn)瞬即逝,大家不妨任性一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個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從容處世的人。我國著名人口學(xué)家馬寅初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馬老曾經(jīng)因“新人口論”而受到批判,甚至被撤銷了北大校長的職務(wù)。那天,他正在家里接受“隔離審查”。得到消息的兒子從外面回來,氣憤地說:“爸,你被撤職了?他們怎么可以這樣冤枉你?”當(dāng)時,馬老正在看一本書,就淡淡地應(yīng)了一聲:“噢!”看見自己父親一副“沒事兒人”的樣子,兒子一下子也沒了脾氣。
十幾年后,國家為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同時也恢復(fù)了他北大校長的職務(wù)。他的兒子一聽說,馬上高興地從外面趕回家,告訴他:“爸,你官復(fù)原職了!”然而,馬老卻依然淡淡地應(yīng)了一聲“噢”。
榮辱,等閑視之;得失,一笑了之。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從容,也是一種持久的心理定力。這種定力很難得到,它需要有一顆修為頗深的心,而修為既包括意志、信念的修煉,又包括品行、人格的修煉,甚至還包括心靈的磨難。歷經(jīng)了磨難的心靈是成熟的,也是堅強的,它更懂得去珍惜幸福,更加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磨難不但不是人生的災(zāi)難,而是人生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只有從磨難中歸來的心靈,才能從容,才能寵辱不驚、得失自若。
事實上,從容也是一種方法,一種獲得強大心靈的方法,而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勝不驕、敗不餒。俗話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心理學(xué)上說的“心理健康就是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穩(wěn)定的平常之心”,美學(xué)上提倡的“對稱與平衡”等都是對從容處世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推崇。
從容的心態(tài)具體到生活中主要有以下這些表現(xiàn)。不因一時成功而大喜過望、得意忘形;不因一時失意而自暴自棄、喪失信念;不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驚慌失措、自亂陣腳;無論條件如何變化,都能一如既往地充滿希望,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信念,追尋自己的夢想……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概就是這種心態(tài)的濃縮和寫照。
淡泊名利、從容處世,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心態(tài);否則,很容易為名利所累,最終害人害己。古今中外,這樣的前車之鑒不勝枚舉。物理學(xué)家焦耳就曾為爭奪“發(fā)現(xiàn)能量轉(zhuǎn)化和守恒定律第一人”的榮譽而猛烈攻擊過他當(dāng)時的競爭對手——邁爾。后來,邁爾終于不堪重負,選擇了跳樓,雖然有幸被救,卻成為瘋子。一個那么有才華的科學(xué)家就這樣成為一個精神病患者,而這也是焦耳一生的遺憾。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追求,也都有自己的價值。但是,對于一個快樂的人來說,名利一定不是最重要的。他們享受生命的過程,享受人生沿途的風(fēng)景,而不過于在乎自己最后得到了什么。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活得更好、更快樂。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人們都會選擇一種能讓自己更幸福、更快樂和更滿足的生活方式。然而,就一般情況而言,多得一份功名利祿,就會少得一份輕松悠閑,并且名利易逝,一個溫馨的家和腳下一片堅實的土地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曾說過,“也許要等到你失去了名譽之后,你才會明白此時的生活有多輕松,才會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也才會知道什么是快樂的人生。”
名利能滿足我們的欲望和虛榮,讓我們光環(huán)閃耀,也能讓我們忘了真情的溫暖。而盛名之下只會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只為名利效勞,從不曾為自己而活。
總之,以從容之心面對得失成敗,以淡泊之心看待權(quán)力地位。“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天外云卷云舒”,人生自有另一種風(fēng)景。
上一篇: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下一篇:唯有寧靜,才能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