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評價自己,是自尊與自愛的根基
你真的認識自己嗎?對于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沒辦法給出答案。因為人對自己的認識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帶著情感與態度,伴隨著自我評價的感情,即對自己是充滿好感還是憎惡,是滿意還是不滿意。
尼采說過一句話:“每個人距離自己都是最遠的?!毖酝庵?,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最容易忽略的也是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在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特別是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我們更傾向于自我攻擊、自我貶低、自暴自棄。
哈佛大學心理研究中心的資深教授喬伊斯·布拉德認為:自我評價是人格的核心,它影響到人們方方面面的表現,包括學習能力、成長能力與改變自己的能力,以及對朋友、同伴和職業的選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強大、積極的自我形象,是為成功做的最好準備。相反,真正會打敗我們的,不一定是外界的環境和事件,而是消極的信念與自我評價。
這很像自然界的狼與馴鹿的關系,它們在同一個地方出生,又共同生長在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荒野。多數時候,它們都是相安無事地在同一地方活動,狼不會去騷擾馴鹿群,馴鹿也不害怕狼。然而,就在這看似一片平和的時候,狼會突然向馴鹿發出襲擊,馴鹿驚慌而逃,同時又聚成一群,以確保安全。
在這個過程中,狼群其實早已經盯準了目標。在追與逃的游戲里,會有一只狼冷不丁地從斜刺里竄出,迅速地抓破一只馴鹿的腿。游戲結束后,沒有馴鹿犧牲,狼群也沒有得到任何食物,但它們已經做好了標記。第二天,同樣的一幕會再度上演,依然會有一只狼從斜刺里沖出來,再去抓傷那只已經負傷的馴鹿。
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狼從不同的地方竄出來當獵手,攻擊同一只馴鹿。那只可憐的馴鹿,舊傷未愈,又添新傷,逐漸喪失了大量的氣力和血,且在屢屢被侵襲后,它也喪失了反抗的意志。當它越來越虛弱時,就不再對狼構成威脅。此時,狼群就會群起而攻之,將其變成腹中之食,飽飽地吃上一頓。
從理論上說,狼是無法對馴鹿構成威脅的,因為馴鹿身材高大,完全可以一蹄將身材矮小的狼踢死或踢傷,可為什么最后馴鹿卻成為狼的獵物了呢?因為狼很聰明,每次都去抓傷同一只馴鹿,而那只馴鹿一次次地遭受侵襲,被打擊得信心全無,最后心態徹底崩潰。在那個時刻,那只馴鹿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強者,忘記了自己還有反抗的能力。
如果我們無法對自己作出客觀的評價,總是低估自己,懷疑自己,那就很難做到自尊與自愛。原因很簡單,想要的不敢去爭取,因為覺得自己不配得;有機會不敢去爭取,因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害怕失敗;看不到自己的長處,甚至經常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較,強化內心的消極信念,結果我們就會跟那只馴鹿一樣,被打擊得心態崩潰。
每個人都不完美,個性特質也不盡相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看到了真實的自己,是否敢去面對真實的自己,并超越自己。你可能長得不夠漂亮,但你很健談,善用語言與人溝通;你可能有點孤僻,但頭腦冷靜,可以幫朋友理性地分析問題……我們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但我們不是他人的從屬與附庸,我們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
說到底,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就與自由,需要根植于自己的獨特個性。忽視或抹殺自己的個性,亦步亦趨地效仿他人,掩飾自己、厭惡自己、舍棄自己,只會讓我們內在的價值感變得越來越脆弱。無論發生了什么,或是將要面對什么,我們都不必小心卑微,也不必故作強大,敢于做真實的自己,便能萌生出強大的力量。
上一篇:學會把朋友分類
下一篇:尋找自己的原因,哪有那么多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