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毀掉一個人,就讓他去看泛濫的信息
斯坦福大學的勞倫斯·萊斯格教授,曾經分享過他的一個習慣:每年關掉自己的網絡一個月,打電話的次數也盡量減少;平時需要集中精力的時候,也會關閉網絡。
身在互聯網時代,要關閉網絡一個月,著實是需要勇氣的。當然,我們沒有必要完全效仿勞倫斯教授的做法,但對于他這一做法的價值和意義,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F代人的手機上都有不少的App,且不說耗費時間的各種游戲了,僅僅是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和新聞類的軟件,就已經讓大家目不暇接了。
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抱著手機滑動屏幕,一條條地翻看動態,不時地給別人點贊、評論,或是閱讀文章,完全忘記了時間的存在。直到感覺眼睛酸了、脖子痛了,再看一眼時間,才發覺已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除了身體上的酸痛以外,大腦一片空白。印象中是讀了幾篇文章,可這種碎片化的閱讀,似乎只是在看的那一刻自認為領悟了,可在關閉了頁面之后,那些內容就徹底煙消云散了,再沒什么印象。
意識到這一問題后,我選擇了忍痛割愛,關閉朋友圈功能。只是偶爾想了解某朋友的近況,才會特意去點開查看。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避免打開微信的那一刻,被朋友圈更新的“小紅點”吸引,習慣性地去打開瀏覽。雖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可每天刷上10次,每次3分鐘,就會耗費掉30分鐘,精力也會被分散。況且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只刷3分鐘,看到好看的文章推薦,可能一次瀏覽就得花掉十幾分鐘,想想實在可怕!
除了關閉朋友圈以外,我還卸載了新聞類軟件,并總結出一條心得:少看社會性新聞,是對自我的一種善待!之所以這樣說,想必你也能猜到,那些吸引眼球的新聞標題,總能巧妙地勾起人的好奇心,可打開之后呢?不是看到沒有營養價值的八卦,就是看到戳心的、令人產生焦慮情緒的負面新聞,著實是對身心的一種損耗。
有一次,在看到“30出頭的女青年身患癌癥,晚期時不舍離世,只因內心放不下年幼的孩子……”這樣一條新聞后,瞬間就產生了一種無力感,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萬一明天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遇到和她一樣處境,我該怎么辦?
我的思緒瞬間陷入了一片混亂中,幸好后來有工作的事宜要處理,被迫中斷了對這則新聞的反芻。慢慢地,這件事就被我淡忘了,那種無力感、對生活和奮斗的質疑,也逐漸消散了。我的生活又回歸了往日的軌道,又能體會到那些細碎的美好。
大腦就是這樣的,看見什么就處理什么,當你被泛濫的信息包圍,大腦的思考能力也會下降,因為有限的精力在逐漸地被耗損。這樣的耗損有意義嗎?仔細想想,完全是無價值的。網頁上的那些社會新聞,各種奇聞怪事,幾乎90%都與我們無關。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報道者為了博人眼球,往往會刻意起一些有沖擊力的標題,報道一些負面事件。偶爾看一兩則倒還能消化,可當類似的新聞不斷地涌現出來,我們的思維和生活必然會受到影響。
精力錦囊
大腦總是看見什么就處理什么,當你被泛濫的信息包圍,大腦的思考能力也會下降,因為有限的精力在逐漸地被耗損。
那些真正重要的新聞,每天7點鐘打開新聞聯播,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完全可以收聽到。至于其他的奇聞逸事,可以一天讀10條,也可以一天讀100條,只要你想,它們隨時都可以出現在眼前。所以,有時候選擇“眼不見為凈”是對的,它能減少直接誘惑。
每天的時間有限,大腦的精力有限,專注力也有限,把這些寶貴的東西用在泛濫的信息上,無疑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把每天刷朋友圈、翻看社會新聞的一小時,用來讀十幾二十頁書,學習一門需要的或喜歡的課程,完成一兩套室內的簡單運動,抑或用來打掃一下房間,疊加起來的收獲也是很大的,且能讓自己、讓生活有看得見的改變。
上一篇:志存高遠,無懼風雨
下一篇:想要他人信任自己,先要學會信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