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寬容之心待人,讓自己淡然心安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誤,可以說人就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和成熟起來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擺正心態,坦然接納他人的錯誤,也寬容自己的錯誤,只有積極地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我們才能以錯誤為階梯,不斷進取。
對于他人的錯誤,有些人總是能夠采取包容的態度,寬容以待,不會刻意指責或者抱怨。有些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是得理不饒人的主兒,一旦抓住他人的錯誤,就像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一樣不依不饒。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當然更喜歡前者,而不愿意和后者打交道。既然人非圣賢,那么誰又能不犯錯誤呢!我們今日抓住別人的錯誤再三批判,也許明天就會自己打自己的嘴。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不但招致尷尬,也會惹人笑話。因而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唯有我們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寬容相待。
現代社會,人際關系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脈資源也作為人生中的重要資源得到高度的重視。大家都清楚,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墻,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以搞好人際關系為基本原則,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得寸進尺。當然,在寬容他人時,我們不但要做到心口合一,還要做到言行合一。很多人的寬容是偽裝出來的,難免會有破綻和瑕疵,很容易就會被識破。只有發自內心地寬容待人,這才真正做到言行合一。由此可見,心寬才能天地寬,人生的道路也會變得更加寬敞平坦。
清朝康熙年間,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還是禮部尚書。他在安徽桐城的老家和同為名望家族的吳家比鄰,為了方便交通,兩家之間有一個窄巷,可供行走便利。后來,吳家大興土木,準備重新修建宅邸,吳家想占用兩家之間的通道,以擴大內院。得知這個消息后,張家堅決不同意,并且為此把官司打到了縣衙門。縣官考慮到兩家都是名門望族,身份顯赫,因而推三阻四,總是不愿意開堂審理。無奈之下,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朝廷里的張英,請張英出面處理此事,一定要還給張家一個公道。得知事情的始末之后,張英當即提筆修書: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的人讀完這封信后,了解了張英的意見,主動讓出三尺空地,以供交通便利。吳家呢,看到張家如此寬容,也不好意思再霸占原本的窄巷了,因而也讓出三尺地基,就這樣,張吳兩家之間有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在這個事例中,如果張家堅持要討個公道,而吳家也必然寸土不讓,最終不但兩家鬧得很不愉快,甚至連鄰居也沒法做了。因為張英的寬容大度,不但不糾纏于吳家要占用兩家之間空地的事情,反而主動讓出三尺空地提供交通的便利,最終感動了吳家,讓吳家也主動做出讓步,從而方便了當地百姓們的生活,大家有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交通往來。
寬容,不但是一種美德,更是待人處事的基本涵養。假如人人都能夠寬容地對待他人,這個世界就會充滿和諧友愛。當然,寬容雖然說起來只是簡單的兩個字,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我們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內心的平和淡然,這樣才能以寬容的態度包容他人的錯誤,從而使人際關系得到提升和凈化。
上一篇:以興趣為支撐,才能保持長久的激情
下一篇:低調為人是成熟的標志,也是自保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