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讓人內心更為快樂安然
中國人常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對于每個人來說,善良都是一種本能。因此,我們每個人,待人處世,都要心存善良,但行善并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心更為快樂安然。
一位智者曾經說過:善良是一種遠見,一種自信,一種精神,一種智慧,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一種快樂與達觀……只要我們自己本身是善良的,我們的心情就會像天空一樣清爽,像山泉一樣清純!因此,在我們的一生中,無論我們走到什么樣的人生高度,都不要將“善心”拋棄。這樣,無論你走得多遠,都不會迷失本性,同時你也會獲得一份內心的安寧。
生活中的人們,當遇到需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是否愿意停下來為他們想想辦法?或許在不經意間,受幫助的不僅是別人,還有你自己——愛加上智慧是能夠產生奇跡的。其實任何一次助人行為,都是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怎能不出于自愿?一個人若想真正做到內心無私地對他人付出,首先就必須具備善心。
實際上,我們周圍一直都不缺乏那些為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的善良的人。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多少熱血青年身赴災區,幫助那些深陷困境中的人、支援災后重建工作;很多創業者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后,卻不忘回饋社會,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慈善事業;一些鬧市中的青年,在忙碌之余,會帶上自己的愛心來到孤兒院、敬老院,為弱勢群體帶來歡樂……善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的確,人的內心充滿至深至純的幸福感,不是在滿足自我,而是在滿足“他人”的時候,自己的觀點也得到了認同。
當然,為他人付出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付諸實踐的。平素人們都說德行,何為德?何為行?德是個人的高尚情操,是先天品賦,但并非所有的人生下來就具備好的品性,故需要后天扎扎實實地修養,也就是行,所以德需要行,才能為善,不然的話,德就是一個空洞的東西,未能為善的德只能是偽善。行是行為,善是無私,行為的無私就是行善,積德是行善的必然結果,與對方沒有關系,利于別人的行為與思想就是善!
另外,我們在為他人付出時,不要總想著回報,也不要因為沒有回報或回報甚少而不對他人付出。因為能付出的人,不求回報也是富有的。為他人付出,可以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快樂。實際上你在做好事和有益的工作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聚精會神全身心地投入,此時此刻你的腦海里會排除雜念和私欲,你的心靈會得到錘煉和凈化。長期如此,當然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和養生。
哲人說,善良是愛開出的花。善良是心地純潔、沒有惡意,是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毫不猶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對于高尚的人來說,他們的品性中蘊藏著一種最柔軟但同時又最有力量的情愫——善良。
還有,為他人付出要從生活細節中開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愿意為他人付出的人,從來都被認為是正直的、善良的。當我們懷著一顆真誠之心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時,我們收獲的也是真誠與善良,當然,還會有濃濃的愛!
上一篇:唯有成就自己,才能實現夢想
下一篇:困境中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是成功的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