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放過一時間脆弱的自己
2004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上,女選手維納斯·威廉姆斯連勝17場,戰績傲人。當記者追問她對勝利有何感想時,她說:“我還不夠努力。有時,我求勝心切;有時,我求勝心不夠強;有時,我不遵循教練指導;有時,我不聽從自己的安排。我討厭在任何事情上犯錯,不僅是在賽場上。”
看得出來,威廉姆斯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不容許自己有絲毫錯誤。有人說,正是因為她對自己設置了高標準,才能獲得今天的成就,追求完美是她達到目標的健康動力。然而,加拿大心理學家保羅·休伊特卻不這樣認為,他說:“這些人往往忽略了完美主義者脆弱的一面。”
休伊特與戈登·弗萊特教授,多年來一直研究完美主義,他們發現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完美主義者,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健康問題,比如焦慮、沮喪、失落等。比如加拿大芭蕾舞演員克倫·凱,她在職業生涯中表演超過1萬場次,可她在自傳中卻說,只對其中大約12場演出感到滿意。提及對自我能力的感想,她的第一感覺就是失望。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總以為別人對自己有更高期望,所以不斷地努力。他們不愿意嘗試新鮮的事物,怕給人留下不完美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們渴望在人前展示完美,一切問題都習慣自己扛。他們愿意給別人提建議,卻不愿意請教別人,因為他們不想承認自己不行。
泰勒在《幸福超越完美》中這樣寫道:“完美主義者很愿意給別人提建議,力圖把事情再次變得完美,不過,他們自己卻不愿意尋求他人的建議或是任何形式的幫助。事實上,尋求幫助是完美主義者轉變為最優主義者的最好方法,展示真實的自我,表達內心的需求,展露自己的脆弱。”
或許,是因為長期以來被灌輸了“要爭第一,要贏過別人”的思想,抑或是現實、書籍和成功學不停地告訴人們,想要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做一個所謂的“強者”,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我們接受的教育總是要求我們盡量自我鼓勵,不要自我否定,于是讓很多人逐漸掉進了完美主義的怪圈,力求精細而忽略全局。可事實上,我們真的必須要成為一個強者,必須要時刻勇敢,不能暴露自己的不足和脆弱嗎?
生活,沒有“必須”,所有的“應該”和“必須”都該被丟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自然的人,流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不偽裝,不掩飾。脆弱有什么不對?這是人性中固有的一個部分。如果刻意抑制著自己的脆弱,故作堅強,更無益于身心健康。
歐陽小姐是一家大公司的主管。每天早晨起來,盡管頭腦還因為前一天的加班而發暈,可她臨出門前,還是會對著鏡子勉強地擠出一個微笑。她暗示自己:我必須要精神飽滿,我必須要展示出自信和快樂。可實際上,她潛意識里的想法是——“低落”是不對的,“疲倦”是不好的,“脆弱”是會被人嘲笑的。所以,每天她都用自信的面具把自己偽裝起來,希望別人看不穿這層面具。可在內心深處,她會隱隱約約地感到一絲沮喪,因為她所表現的并不是自己的本性。
遇到了挫折和失敗,歐陽小姐也會裝作滿不在乎,她始終把自己最干練、最堅強的一面展示出來,她總在暗示自己:“我不能哭,我不能倒下,我不能那么脆弱,我必須要勇敢,要堅強。”當聽到別人說“你真是個堅強的女人”“我真的很佩服你,我就做不到”時,她會感覺內心有一種優越感、成就感。可事實上,離開人群,躲在家里的她,大口大口地吃著零食,掉著眼淚,她的內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悲傷,怎么樣都揮之不去。當然,第二天她還會一如既往地以女強人的形象出現在人前,當作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
歐陽小姐是真的堅強嗎?不,我們都看到了,她是多么的脆弱和無助。只不過她不想承認,也害怕承認。或許,連她自己也想知道,究竟要怎么樣做才能真的變“堅強”?
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在解決此難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一個問題:是脆弱想要變成堅強。“脆弱”只有跟“想要堅強”的概念在一起,它才能夠停留。這就如同,如果你放棄了想要成為富翁的念頭,你怎么能夠想到你自己是貧窮的?如果你放棄了想要博學多才的想法,你怎么能夠覺得自己無知?
靈性大師張德芬說過:“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時,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它就變得更強大了。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不走它們。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時光。”
至此,我想答案已經出來了。我們身上的每種特質、心中的每種感情,都可以讓我們得到某一方面的收獲。脆弱,也是內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抗拒它,所以它才會一直存在。當我們試著放棄想要堅強的欲望時,或許就會驚訝地發現,脆弱也消失了;唯有刻意壓制某些特質的時候,它們才會成為陰影。
上一篇:與其否定別人,不如肯定別人
下一篇:人生的幸福與不幸,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