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那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
1
我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身心壓力很大,心情非常焦灼,即使是躺在床上,大腦里也像有個小飛輪,嗖嗖地快速旋轉,想著沒完成的工作,想著明天的安排,想著解決不了的難題……越想越焦慮,越焦慮就越睡不著,明明身體已經(jīng)極度疲乏了,意識卻還非常清醒。沒有什么比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感覺自己的注意力被焦慮一點點地吞噬更糟糕的了。好不容易睡著了,睡得也不安穩(wěn),第二天早晨又在極度困倦中掙扎著起床。
雖然身體已經(jīng)很想休息了,但情緒依然影響著身體,不能完全放松下來,疲倦的生理狀態(tài)反過來讓情緒更加糟糕,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大泥淖。
苦不堪言地過了一段日子以后,我感覺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隔三岔五地出現(xiàn)劇烈頭疼。我開始考慮怎么應對這種狀況,到底是什么讓我如此緊張,是工作強度還是難度?
盤點了手里的事,我發(fā)現(xiàn)每一樁都不是特別難,也不是特別辛苦,但是堆積在一起就讓人壓力倍增。那幾個月,總想著同時兼顧很多事情,每周要參加兩次培訓班的學習,要準備一個職業(yè)資格考試,要上班,要幫朋友寫文案,要裝修新買的房子,總之就是想在年底之前把一切統(tǒng)統(tǒng)搞定。有一天覺得自己實在太緊張了,索性跑出去打了半天麻將,結果一下午都在輸。因為心不在焉,腦子根本就沒在麻將上,工作也沒干,玩兒也沒玩兒好,心情更加沮喪。
就是這樣越忙碌越?jīng)]有效率,越?jīng)]有效率越自責,總想著蠟燭兩頭燒,試圖全面成功的結果最終全面崩潰。
大多數(shù)人難以放松下來都是因為這種情況,生活工作兩頭挑,需要兼顧的事太多,顧東難顧西,按下葫蘆浮起瓢,結果哪件事都沒做好,最后還累得半死。
2
有一個詞現(xiàn)在特別流行,叫作人生贏家。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女明星參加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說:“你有一對可愛的孩子,有帥氣的老公,又被封了影后,可真是實打實的人生贏家啊!”
像女明星那樣,愛情、事業(yè)、家庭,樣樣都有,人生就像花團錦簇的“大豐收”一樣,什么都不缺,這就是所謂的人生贏家。
想要當人生贏家,這肯定沒錯,但想要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兼顧所有,否則就認為是人生輸家了,那肯定是錯的。人就是這樣,有時會把自己想象得太過高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不想放。有一個女作家說,她經(jīng)常是一邊做家務,一邊就把美妙的小說寫出來了。她說的也許是真的,但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一邊寫小說一邊惦記著廚房里的湯,最后小說沒寫好,鍋也糊了。
暢銷書作家吳淡如在《時間管理幸福學》一書中寫道:人生需要懂得取舍,夢想要逐步完成,“五子登科”慢慢來,才不會在達成人生目標的同時把自己逼瘋了。
最好的狀態(tài)是,什么贏家輸家的,不要胡思亂想,認定一件事情,先做了再說。不要用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追求幻想中的“生活與工作的完美平衡”。
3
簡單生活的核心,就是剔除可有可無的選擇,把能量聚焦在我們想做的事情上。
“在適當?shù)臅r間專注地做一件事”這是一種投入生活的態(tài)度,這種投入會讓你體驗到生命的能量與熱情。
有一個故事,被很多人引用過:有一個老和尚帶著小和尚在寺中修行。小和尚跟著老和尚修行已經(jīng)好幾年了,常常聽到大家口中說“禪”這個字,卻不明白究竟什么是禪。一次,吃飯的時候,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老和尚:“師父,你們常常說禪,到底什么是禪啊?”老和尚看了小和尚一眼,什么話也沒說。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和尚又忍不住問:“師父,到底什么是禪啊?”這一次,老和尚輕輕地摸著小和尚的頭,閉著眼睛對小和尚說:“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就是禪!”
“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句話確實禪意十足,每個人都有不同理解,我把它理解為一心一意地活在當下,全情投入做該做的事,自然而然地去生活。
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凝神于心,用志不分”。心上沒那么多分神的事情,專心地對待自己要做的事兒,做不好才怪!
4
同時做很多事情,意味著不停地被干擾,又不得不無休止地解決這些干擾。
因為這種“多任務處理”,人們的注意力會被無數(shù)的事情分散,對自己手頭的工作一拖再拖。別說一心一意地做事了,就連三心二意都做不到,壓根兒就是“十心九意”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社會,“多任務處理”還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餐廳吃飯,刷微信朋友圈、吃飯、與同桌的人聊天,這些事都可以同時進行;在地鐵里乘車,手里拿著PSP(掌上游戲機)打游戲,耳朵里塞著耳機聽音樂,偶爾還接個電話。
這種“多任務處理”,缺乏必要的專注與深度思考,因為注意力被持續(xù)分散,瓜分成無數(shù)碎片,缺乏耐心與意志,結果造成我們工作效率低下,成果馬虎粗糙,紕漏增多。
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集體困擾。有人針對這個問題專門研究過解決方案,比如發(fā)明了安裝在電腦上的軟件,定時就把網(wǎng)絡自動斷掉,還發(fā)明了安裝在手機上的應用,把工作時間分割成一個又一個的25分鐘,幫助人們至少維持25分鐘的專注力。
這些通過外力強迫自己保持專注的方法,說起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只有自己真正地對一件事情保有持久的興趣,發(fā)自內心地投入時間、精力和熱情,才能達到100%的專注。梨園行里有一句話叫“不瘋魔,不成活”,說的就是這種因專注投入而引發(fā)的質變。
著名的職業(yè)規(guī)劃師古典寫過一本書叫《拆掉思維里的墻》,書中說:“當你真正完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去時,不管這個事情多么簡單卑微,你都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任何一個瑜伽教練都會告訴你,即使認真地投入你的呼吸——這個每天你做過無數(shù)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又有人說,我全身心地投入做每一件事,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為什么還是一事無成呢?
這是因為能量被分散了,任何一種努力都收效甚微。我們將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上,那么分到每件事情上的精力就會被分散和減弱,什么事也完成不好。專注地做每一件事沒錯,但你不可能做齊你想到的每一件事,如果能將其中的任何一件堅持下去,人生都可能因此而變得不同。
想在一年中學會兩門外語再修一門專業(yè)課程,想在年底把業(yè)績做到全公司第一,又想同時讀完30本名著,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樣,累得半死最后還是兩手空空、樣樣稀松。
改變“多任務處理”的對策當然是去繁從簡。專注不僅僅是把自己釘在椅子上一個又一個的25分鐘,還應該是對目標的專一和明確,在自己最熱愛,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投入精力。
自然而然地生活,專注地沉下心把一件事做好,這是一種特別強大的力量,能將一個人的潛力發(fā)揮到極致。專注會讓生命變得更有質感,并帶來超高的效率。一旦學會專注,你會驚訝于過去糾纏了那么久卻又舉步維艱的窘境,如今運用專注帶來的執(zhí)行力可以輕松解決了,比我們所想要簡單得多,而收獲和成就感卻很大很大。
上一篇:雙手托起121顆太陽雙手托起121顆太陽
下一篇:品位這東西,合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