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能夠給我一個孩子
18世紀末的德國柏林,正在進行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辯論賽,這場辯論賽的一方為德國教育界的前輩與權威們。另一方卻只有一人。他年方四十有余,身材矮小枯瘦,他的觀點剛剛說出口,便惹來一陣謾罵聲。他的觀點是:教育孩子不在于孩子有多大的天賦,而在于后天的合理努力。
對于當時的德國來說,正是宗教盛行的年代,他的這一言論無異于一顆巨石扔進大海里,掀起一陣陣驚濤駭浪。有人說他瘋了,是在對上帝的挑釁,有人說這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人生來該做什么是注定的,也就是神所決定的,他簡直該送到斷頭臺上。
他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他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可以信得過的。他接下來繼續對大家說道:我愿意做個試驗,如果上帝能夠給我一個孩子,我一定能夠印證我所說的話。
在眾人的噓聲中,這個人離開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中,他整理了自己的資料,期望著上帝能夠給他一個孩子。半年后,他的妻子果然懷孕了,這對于他來說無異于一個天大的驚喜,他覺得是上天在幫助自己,便等待著孩子的降生,但不幸的是,孩子流產了。
他心如刀絞,但他始終有這樣一個信念:如果上帝能夠給我一個孩子,我會好好地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
這一等,便是10年的時光,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他的妻子突然又懷孕了,他的目光中又泛起了希望。十月懷胎,妻子生下來的是個先天不足的男孩兒,體重不過兩公斤,哇哇的哭叫聲好像一只受傷的小老鼠。妻子無奈地說道:“像這樣的孩子,就是教育了也是白費力的。”但他沒有放棄,他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將孩子培育成一個健康、陽光的人。
他教孩子讀書時,先買來小人書和畫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后對他說:“如果你能認識字,這些書就能看明白的。”有時他干脆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而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工夫給你講。”這樣就激發起孩子一定要識字的愿望和興趣。于是,他開始教孩子識字。
孩子有了讀書的興趣,就很刻苦了。不久,這個孩子就轟動了附近地區。他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六國語言,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這個孩子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很顯然,這是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孩子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后,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這個奇怪的父親,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卡爾·威特,他因一本名叫《卡爾·威特的教育》的書而聞名天下,是現代教育理論的先驅。他的兒子小威特23歲時出版《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點評
教育方式決定一個孩子的一生,教育行為決定一種文化的取向,教育制度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你輸入良好,孩子得到的便是規矩;你輸入邪惡,孩子一定喜歡刀劍相向。
上一篇:全世界都請你原諒我
下一篇:媽媽的儲錢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