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時間:別讓時間再怕東方人
別讓時間再怕東方人
季羨林先生在德國讀書時,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樣一句諺語:“所有的人都怕時間,時間獨怕東方人?!逼鋵崳瑹o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販車走卒,時間對他們都是一視同仁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對時間奔流的無奈感和無力感,每個人都深有體會。正所謂“朝如青絲暮成雪”,生命在朝朝暮暮的更迭間轉瞬即逝。要想讓生命更有意義,必須要克服慢節奏這個時間的“敵人”,在有限的時間里讓生命綻放出無限的光芒。
慢節奏,東方的閑情逸致
季老在《志慮心物》中解讀過上文中的那句諺語,其中的“東方人”指的是中東一帶的人。正如季老所說,古代一部分有錢的波斯人,過著閑散、慢悠悠的生活,所謂“樹蔭下一卷詩章,一瓶葡萄美酒,一點干糧”,正是對他們愜意生活最寫意的描述。正因為他們對時間表現出這種大無畏精神,時間不得不拜倒在他們腳下,拜倒在這種慢節奏生活的腳下。然而,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既是時間的克星,也讓生命白白度過。
在季老看來,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就懂得珍惜時間的民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更是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
不過,中國歷史上也的確存在因浪費時間而誤己誤國的例子。南唐后主李煜在歷史上被稱為詞學皇帝,但國難當頭卻不理朝政,一心沉醉于詩詞之中。正因為他生性浪漫多情,敏感多思,閑適生活大段的時光和心頭積壓的苦悶都為他的詩詞創作賦予了極佳的條件。然而,身為皇帝,這種優哉游哉的慢節奏生活卻最終導致了李煜喪身喪國的悲劇下場。無獨有偶,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皇帝。他一直沉迷于書法和繪畫,享受著愜意悠閑的慢節奏生活,其作品《聽琴圖》正是當時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他虛度光陰,不理朝政,最終導致蔡京、朱勔、王黼、李彥、童貫、梁師成的專權以及方臘、宋江的起義。宋徽宗最終步了詞學皇帝李煜的后塵,家國破敗。
時光流轉,到了現代社會,現代工作體制下浪費時間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季老在《志慮心物》中提到了“鐵飯碗”這一現象,希望人們能夠警醒,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去不復返的光陰歲月?!拌F飯碗”的存在為當代社會培養了一批懶人,他們終日無所事事,“只吃干糧,喝美酒,卻沒有什么詩章”。他們同樣對時間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情,讓時間對他們束手無策,卻將生命白白虛度。
生死之間,即是時間
季老在《志慮心物》中稱贊印度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印度古語梵文中有很多同義詞,其中Kala一詞,含義有二,其一是“時間”,其二是“死神”。先秦時期的莊子也直接把生與死聯系起來,辯證地提出“方生方死”的概念。可見,中外先哲的智慧早已告訴我們,存在于生與死之間的就是時間,唯有珍惜時間,才不會荒廢生命。
縱觀古今中外,凡有大建樹者無不惜時如金。魯迅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那就是珍惜時間。12歲時,魯迅在紹興城的一家私塾讀書,當時他父親身患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他不僅要經常去當鋪、跑藥店,還要幫助母親料理家務、照顧幼弟。為了避免影響學業,魯迅總是精確地安排時間,每天都在擠時間,與時間賽跑。他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工作后,魯迅仍保持著強烈的讀書欲望,又熱愛寫作,同時對民間藝術尤其是繪畫也有深切的愛好。正因為他涉獵廣泛,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格外珍貴。他一生多在病痛中度過,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夜深方肯休息。在魯迅看來,時間如同生命。他說:“美國人常說,時間就是金錢。在我看來,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故耽誤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財害命。”因此,魯迅很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工作時,要是有人來找他東拉西扯,哪怕是很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對方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情要做嗎?”
所謂“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在生與死之間如流水般潺潺流淌著的是時間。時間過去,便再也回不到從前。我們應該充分有效地利用時間,不虛度、不揮霍,讓生命更有質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上一篇:季羨林:談時間:一寸光陰不可輕
下一篇:季羨林:談智者:拒絕小聰明,修養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