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汪應辰拜師
宋朝狀元汪應辰,小的時候就和一般兒童不一樣。他總是喜歡沉思,顯得是那么的老成持重。不滿5歲,他就會背很多的古詩。
在18歲時,汪應辰考中了進士。他的試卷特別地突出,主考宋高宗出的題目是:吏道,民力,兵勢何者為本。
可是,汪應辰并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指出了三者都不是根本。他論述了“治之要以至誠為本”。宋高宗看后,感到非常滿意,一定要殿試。結果一看原來是個少年,宋高宗覺得非常驚奇,特開一例,讓汪應辰到大殿上來。侍從讓他到了殿上,高宗非常滿意,結果中了狀元,在朝中任職。
可是,汪應辰總是覺得自己的知識很有限,應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精益求精。在汪應辰小的時候,就聽說京城有個叫張九成的人,他是個大學問家。但是,卻一直都不曾見到過,深為遺憾。
如今能和張九成同在一個朝廷任職,汪應辰就主動到了張九成的府上,拜張九成為師。張九成謙虛地說:“我已經老了,沒有資格擔任當朝‘狀元郎’的老師。”可是汪應辰卻不是這么認為的,他接連下拜。后來,二人便成了忘年交,共同研究學問。
當汪應辰又聽說當朝宰相趙鼐非常有學問時,他又做了趙鼐的幕僚,虛心向他請教。二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汪應辰虛心求教,精益求精,這使他最終成了一位宋代名流。
上一篇:麥克阿瑟——受降式上的占領軍司令
下一篇:狐貍分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