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位,善謀且只謀其政
中國自古就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說法,其有四個方面的含義,即“在其位,謀其政”、“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中“在其位,謀其政”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最重要的原則,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深諳此道。
一次,齊宣王問孟子:“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即不能做與不做兩者之間有什么差異?孟子答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币馑际钦f,要人做背著泰山以超越北海的事情,如果他回答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但是讓他為長者折一段樹枝,他如果說不能,那就是有這個能力而不去做了。
南懷瑾先生對孟子這一比喻進行了闡釋,即一個普通人當然做不到“挾泰山以超北?!?,但是如果集中天下人的力量,那就另當別論了。這里孟子是暗示齊宣王,你有施行仁政的權力和能力,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不肯做而已。正是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也。
三國時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身居丞相之位,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他一直堅持事必躬親,處理政務通宵達旦,極度辛勞,以致身體日漸消瘦。雖然諸葛亮乃曠世之才,可他的事必躬親,已經超出主管政事的權限。長此以往,健康不僅受損,辦事效率也會降低。這時,蜀國主簿楊颙“以家論國”,誠心勸諫諸葛亮,“處理政務有一定制度,上下不能超越權限而相互侵犯”。
楊颙是如此勸諫諸葛亮的,他說:“一家中主人負責持家,男仆負責種地,女仆負責做飯,雞負責報曉,狗專門吠叫防盜,牛的任務是馱運貨物,馬專門在出遠門時使用。只要職責明確,主人的需求也就可以滿足了??墒峭蝗挥幸惶?,主人要自己包攬所有家務,不再分派任務給其他人。于是,主人耗時耗力,弄得身疲力乏。究其原因,是他丟掉了當家做主的規矩。”諸葛亮聽后,覺得非常有理,放權于別人,并不失為政之道理。因此他欣然采納了楊颙的建議。
這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只有各司其職,才能出效率,出成績!不在其位,可以不謀其政。相反,如果一旦身在其位,就必須善用其權,該做的,必須做到;不僅要做,還要做好。否則,于人于己,于家于國,有害而無利也。
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官員死了之后去見閻王,自稱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不收一分錢,自認無愧于心。不料,閻王卻大聲訓斥道:“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員辯解:“某雖無功,亦無罪?!遍惲_王又言:“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p>
這個故事對古代庸官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庸官的形象放在今天,就是“不求有功,只求無過”的態度和形象:辦事拖拉、工作推諉、紀律渙散、政令不暢,雖然兩袖清風,但卻無所作為。而庸官之害恰恰在于其“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不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誤國誤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領導必須剔除這種庸官的邏輯。
所以古人說:“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為官者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明君也好、清官也好,為民辦實事的縣長、局長也好,或者是各個企業的領導也好,既然有了一個足以施展抱負的位子,那么就應該在位子上盡心盡力,出謀劃策,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最好。如果一個人在其位而善用其權,在復雜的競爭中,能適時放權,收斂自己的鋒芒,本分行事與適時突破相結合,那么他就能在自己的生存圈子里游刃有余,且不會成為庸人,虛度一生。
但對于旁觀者來說,雖然可以依據自己的理解提出意見和建議,但不應該在私下里議長論短,致使在職者無法開展工作。畢竟當你不十分了解一個職位的責任與權力時,是沒有理由妄加指責的。與此同時,一個人擔任了某個職位,就必須要不斷學習,以便自己能夠勝任。
人生有時候就像一出戲: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首先應該把自己的劇本與戲路揣摩清楚;如果你想對別人的角色有所了解,也要深入了解之后再發表意見,不要僅憑表面的猜測去指手畫腳。
上一篇:哼小曲也是一種境界
下一篇:在日歷中留一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