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利祿過眼忘,榮辱毀譽不上心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貪腐者們追求的那些東西其實不外乎身體的安適、豐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飾、絢麗的色彩和動聽的樂聲,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而已。
有位信徒對默仙禪師說:“我的妻子貪婪而且吝嗇,對于做好事情行善,連一點兒錢財也不舍得,你能慈悲到我家里來,向我太太開示,行些善事嗎?”
默仙禪師是個痛快人,聽完信徒的話,非常爽快地就答應(yīng)下來。
當默仙禪師到達那位信徒的家里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可是卻連一杯水都舍不得端出來給禪師喝。于是,禪師握著一個拳頭說:“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怎么樣呢?”
信徒的夫人說:“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禪師說:“對,這樣子是畸形。”
接著,默仙禪師把手伸展開成了一個手掌,并問:“假如天天這個樣子呢?”
信徒夫人說:“這樣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禪師趁機立即說:“夫人,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能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而出。”
握著拳頭,你只能得到掌中的世界,伸開手掌,你能得到整個天空。握著拳頭暗示過于吝嗇,張開手掌則暗示過于慷慨,信徒的夫人在默仙禪師的開悟之下,對做人處事和經(jīng)濟觀念、用財之道,豁然領(lǐng)悟了。
有的人過于貪財,有的人過分施舍,這都不是禪的應(yīng)有之處。吝嗇、貪婪的人應(yīng)該知道喜舍結(jié)緣是發(fā)財順利的原因,因為不播種就不會有收成。布施的人應(yīng)該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形下去做。否則,就是很不純粹的施舍了。
一個人是否追求名利,往往取決于一個人的榮辱觀。有人以出身顯赫作為自己的榮辱,公侯伯爵,講究某某“世家”、某某“后裔”;有的人則以錢財多寡為標準,所謂“財大氣粗”,“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無命,榮辱在錢”,“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等等,這些俗話正揭示了以錢財劃分榮辱的現(xiàn)狀。
以家世、錢財來劃分榮辱毀譽的人,盡管具體標準不同,但其著眼點、思想方法并無二致。他們都是從純客觀、外在的條件出發(fā),并把這些看成是永恒不變的財富,而忽視了主觀的、內(nèi)在的、可變的因素,導致了極端、片面的形而上學錯誤,結(jié)果吃虧的是自己。持這種榮辱觀的人,往往會拼命地追逐名利,最終導致這些身居要職的人總是鋌而走險,走向貪污、腐敗的道路。攫取這種不義之財,必然會遭受一定的報應(yīng)。
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情況都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要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zhuǎn)換而發(fā)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
上一篇:剪掉不必要的生活內(nèi)容
下一篇:卸下偽裝,向愛人展示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