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切忌強出頭
表現自己要量力而行,強出頭往往會被搬不動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風頭過勝,則往往危機暗伏。切記:招搖的背后往往是嘲笑的聲音。
春秋時期的范武子,兒子叫范文子,世代為晉國卿士。一天,范文子很晚才從朝中回來,武子問他:“為什么這么晚才回來?”文子回答說:“有一個秦國客人在朝廷上說了許多詭譎的問題,大夫們都不能回答。我知道其中三個就做了回答,所以回來晚了。”武子很生氣,教訓他說:“大夫們不是不會回答,而是尊敬長輩。你這小子憑三件事在朝廷上貶低別人,自取滅亡的日子不遠了。”說完他氣得拿木杖打文子,把文子帽子上面的纓子都打斷了。
人與人之間的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其慘烈程度超乎想象,稍有不備,就有落馬之危,強出頭就等于主動給人樹了一個攻擊的靶子,向別人暴露了自身的命門所在。為人處世,在展現自身才華的同時,切莫忘記應當低調行事。中國自古講求中庸之道,便是要求人們不張揚,不倨傲。居功自傲、招搖過市,只能處處樹敵,樹大招風。只有夾著尾巴做人,方能即使處于風暴之中依然我自巋然不動。
歷史上,因恃才傲物而最終引來殺身之禍者不乏其人。
《孟子》上記載: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見過成括之后,下了個結論:“成括會死的。”孟子的弟子問:“先生怎么知道成括會被殺死?”孟子說:“他的為人有一點小聰明,但他沒有賢士的大智慧,這就足以導致他喪命。”意思是說,成括雖有小聰明但無大智慧,就會恃才胡作非為,自然就會釀成殺身之禍。孟子的判斷后來果然應驗了。
建安初年,曹操考慮派一個使者到荊州勸說荊州牧劉表投降。謀士賈詡建議說:“劉表喜歡與有名的人士交往,最好能物色一位著名的人物前去,才有希望達到目的。”曹操覺得有道理,就問另一個謀士荀攸說:“你認為誰可以去?”荀攸回答:“當然以孔融去最好!”
孔融是孔子的第20代孫,擔任過北海侯國的相,以能寫文章與慷慨好客聞名,是當時文學界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當然是比較理想的人選。曹操點頭答應,并囑咐荀攸去給孔融打招呼。
孔融聽了荀攸的話,立刻接口說:“我有一位好友叫禰衡,字正平,他的才學比我高十倍。這個人足以在天子身邊工作,做一個使者,更不成問題。”孔融所推薦的禰衡卻不懂得謙虛忍讓,而是恃才傲物,最終被曹操所害。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即便天賦異稟,才華橫溢,也應當學會時時收斂。風頭過勁,鋒芒太過刺眼,只能惹來不必要的禍端。強出頭者,逞一時之快,得意一時,卻可能失意一世,可謂空有頭腦的小聰明,而無處世的大智慧,正如孟子所說,總有一天“會死的”。
上一篇:保持低調,輕松越過辦公室人脈的“雷區”
下一篇:克服約拿情結,在官場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