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一種徹悟人生的淡定
包容是一種徹悟人生的淡定。包容不僅意味著對于個人得失不計較,還要求人們能用自己的愛心和真誠來溫暖他人的心。包容能將彼此之間的隔閡消除,更能用自己的愛心溫暖他人冰凍的心靈。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人們更需要這種包容與關愛。
在生活中,人要學會分享與給予,培養自己關愛他人的心胸。他人因為你的關愛而得到了快樂,你自己也會從中收獲愉悅,也能感受輕松。如果你對他人毫不關心,只知道“自我欣賞”,甚至自私自利,那么帶給你的只有忿恨與苦惱。這樣的人生又何來悠然之談呢?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世界上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更是不可能存在。包容,本質就是對差異的一種理解與認可。急性子對慢性子的謙忍,內斂的人對心直口快的人的理解,成功者對失意者的善待,這都是一種包容、一種豁達。
如若我們要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工作,我們就要允許差異的存在,允許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無論他人的脾氣秉性、接人待物、心胸氣度有何不同,我們都應該努力以包容之心來對待。而一味地將自己的意念、思想與態度強加給他人,只會適得其反,使得人際關系少一分融洽,多一些緊張。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生活必然不會悠然快樂。
當他人身處困厄時,多給人一些包容,一絲關愛,沒有過多的苛求,那么我們不僅能得到心靈的慰藉,還能創造奇跡。
1994年,瑞典國王宣布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為約翰·納什時,這一消息令數學圈里的許多人頗為吃驚。他們驚嘆的不是納什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而是驚嘆他竟然仍在世。
1928年,納什出生于美國。與很多天賦較高的人一樣,納什小的時候就顯得有些不太一樣,那就是他性情孤僻,這種性格缺陷為他日后的不幸悲劇埋下了伏筆。
中學時代,納什在數學方面已經顯露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賦。1958年,美國《財富》雜志將納什評為新一代天才數學家中最杰出的人物,當時他正在麻省理工大學任教。
同年,納什童年時代的性格缺陷導致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他更加孤僻,更加喜歡獨處。同時,他還被復雜繁瑣的數學問題折磨著,最終,納什竟從一個數學天才變成了一名妄想型精神分裂癥的病人。
此后,納什再也沒有發表論文,也沒有任何學術職務以及科研成果,他就像幽靈一般到處游蕩。然而,普林斯頓大學還是向他敞開了胸懷,接納了納什。他的妻子不離不棄,將孩子留給自己的母親照看,自己專門照料納什;他的同事也沒有將他拋棄,依舊邀請他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待他仍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
在眾人的關愛與包容中,奇跡終于發生了。1988年,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戴森教授,像往常一樣問候納什時,納什忽然開口說道:“我看見你的女兒今天又上電視了。”這或許是納什三十年來在人前說的第一句話。
許多年以后,戴森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他說:“最奇妙的還是這個緩慢的蘇醒。漸漸地,他越來越清醒,還沒有任何人像他這樣清醒過來。”6年后,也就是1994年,納什在清醒狀態下,榮獲了諾貝爾獎。
納什是不幸的,當他精力充沛、意氣風發時卻陷入了精神分裂;他又是幸運的,久病得愈,最終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更幸運的是,納什有自己的妻子,有那么多的同事在包容他、關愛他,他們沒有因為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而橫眉冷對,而是一如既往地加以包容與愛護。所以,才有了奇跡,才有了這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社會環境、教育程度不一致,導致各自的稟性與修養出現差異。因此,我們不能要求他人事事與自己保持一致。只有心存包容之心,豁達之心,我們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良好溝通與和睦相處的橋梁。
你愛這個,我喜歡那個,雖然彼此的嗜好不同,但我們還要在一個社會環境中工作生活。如果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愛的事,大家都會感覺融洽舒心。而一旦缺少了差異性,那么人生就如同缺少七聲八調的音律一般,沒有和諧悅耳、動聽感人的音符,只有單調的噪聲在身邊聒噪。在壓抑和單調的陽光下過日子,人們之間就不會再有寬容和諧的音符,有的只是怨恨與爭斗,這樣的生活必然會與疲憊掛鉤,又何來悠然之說呢?
想要做到真正的包容,就要對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思想、言論以及宗教信仰等予以理解與尊重,以兼容并包的態度,不把自身認為“是”或“非”的東西強加給他人。你可以不贊同他人的言與行,然而應當尊重他人的選擇,尊重他人的自由思想以及生活的權力。
包容是可貴的,不僅在于對同道者的認同,更在于對道不同者的尊重。這是一種肚量,是一種豁達,是一種徹悟人生的淡定。
上一篇:勇敢的人才能走出浮躁
下一篇:壓力來自于生存,還是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