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獲獎的小作家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雨果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他出生后不久,母親就帶著他隨同父親轉戰南北。
雨果的母親很喜歡看書,經常從租書店借些文學名著來讀。看到母親讀得那樣入迷,他也要看。漸漸地,雨果對文學產生了興趣,母親手中的書成了雨果最關心的事情。
后來,母親讓孩子們代她到書店取書,小雨果總是搶在哥哥前面把任務攬下來。這是他最喜歡干的事,因為他又可以到書店里盡情瀏覽了。
雨果十二歲時,一家人回到巴黎,雨果進了中學。那時法國詩歌盛行,幾乎人人都喜歡朗誦詩歌。
雨果很快也成了詩迷,就是躺在被窩里,還想著沒寫完的詩。
有一次,雨果碰傷了膝蓋,不得不臥床休息。盡管膝蓋很痛,可是他心中竊喜,因為他可以不去上課,可以專心寫詩了。
雨果的父母都是文學愛好者,他們對雨果的文學創作十分支持。母親還經常和他一起探討、推敲,怎樣把詩歌寫得更富有文采。
雨果在以后的三年的時間里,寫了許多詩歌。在他十五歲那年,法蘭西科學院征文,雨果把自己寫的一篇詩作《讀書之益》寄去。家人并不抱什么希望,沒想到他真的獲獎了,還得到國王一千法郎的獎學金。這件事大大增強了雨果的自信心。從此,他創作的熱情更高了。
上一篇:化過裝的綿羊
下一篇:吳有訓和“康普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