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講臺 懷天下
于漪,說起這個名字,教育領域無人不知,她是一位年過九旬仍奮斗不止的人民教育家。從教以來,她潛心育人,桃李芬芳;她敢為人先,引領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她以教報國,胸懷江河世界,被譽為教育界的“梅蘭芳”。
她少年立志,終身力行。
伙伴、毽子、嬉鬧,本該是每個孩子童年該有的樣子,然而于漪的童年并沒有那么美好。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夏大地。炮火連天之際,于漪隨父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艱苦求生的歲月讓年少的于漪明白了,沒有國就沒有家。
戰火紛飛中,于漪輾轉求學。盡管生活艱辛,她卻在書中找到了快樂,在名師的影響下立下了終生的志向:以教報國。此后,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于漪始終以奮斗者的姿態,踐行著“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錚錚誓言。
她辛勤耕耘,三尺講臺上用生命放歌。
夢想的起航并非一帆風順。1951年,于漪從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畢業后,她先從事成人教育。然而,時隔不久,因身體原因只得改行做圖書管理員,后被調入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任教歷史。而立之年,她又因工作需要,改教語文。
語文教學,這一相伴于漪60多年的工作,在她剛接手時,一切并沒有那么容易。對于沒有語文教學專業經驗的于漪來說,一個個難題猶如高山峻嶺撲面而來。語法該如何吃透,文言文該如何講解,學生基本能看懂的現代文講什么,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里?為此,隨后的幾年里,于漪每晚9點以后,孤燈長伴,以文史為經線,經典作品為緯線,潛沉在幾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中,不斷剖析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為了備好一節課,于漪甚至要花十幾、二十幾個小時。于漪把講課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后像改作文似的修改,之后又背下來,再口語化。上課的路上,教案在于漪的腦子里就像放電影,怎么開頭,如何形成高潮,如何提問,如何結尾……一遍遍地在腦海里過。于漪用盡全力,精心琢磨,力求把每節課打造成藝術品。
繁忙的教學之余,于漪還不斷地總結自己的“教后記”和積累教學實踐的經驗。在于漪的字典里沒有“夠”字,她像海綿一樣吸取著新知識,不斷優化著自己的知識結構。“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她常用這句話鞭策自己前進。
辛勤根植在語文教學田野中的于漪,逐漸對教學工作駕輕就熟。三尺講臺之上,她旁征博引,情感投入,侃侃而談,與文中人物同喜同悲,不斷向臺下的學生放射著文字波和感情波。1977年10月,于漪的公開課《海燕》在電視臺播出,吸引了上海無數的電視觀眾,大家紛紛守在電視機前,真切感受了她的循循善誘、聲情并茂的講課藝術。是的,這哪里是在上課,分明是在用生命歌唱!
她甘為紅燭,厚德載物。
在三尺講臺上,于漪能奏響生命之歌,除了扎實而深厚的基本功外,目中有人、大愛無言,更是她前進的動力。于漪常說:“千人千樣,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沒有水磨的功夫,沒有愛心,就不可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奏出悅耳的心曲。”1975年,于漪接手了一件很棘手的事:做全校最亂年級的組長。當時“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打架斗毆、逃課偷竊等現象時常發生,不但課堂秩序難以維持,而且派出所的公安干警幾乎天天都來。
接受任務后,于漪幾乎將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些亂班的管理上,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注重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加以教育引導。班里有個男孩兒,因打架偷盜屢教不改,家長便放任不管,于漪反而將他帶到自己家里看管。每天于漪上班,他上學;放學后,于漪和他一起回家,讓他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做作業,一起玩耍。終于,于漪以心換心,不管是搗亂的、逃課的,還是打架偷竊的,在她的耐心教育和適當管理下,都逐漸加以改正,回歸正軌。在于漪的努力下,全年級的面貌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1977年被評為先進集體,有兩個班甚至創造了奇跡——所有學生100%考進了大學。1978年,于漪被評為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然而,榮譽對于漪來說,只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怎樣教好每一堂課,對她來說才是一輩子追求的目標。
她一身正氣,為人師表。
1985年,在教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于漪,被任命為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的校長。職位提高了,但問題也來了。當時的這所學校,教風和學風都很差。教師上班松松垮垮,經常遲到早退,更有甚者,上課不好好講課,敷衍了事,甚至還有酗酒打架的情況發生。于漪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痛心疾首,她大聲疾呼:“智如泉涌,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之后,于漪開始狠抓教師隊伍的師風師德建設,嚴格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大膽進行管理,提高業務水平,剎住了歪風邪氣。同時,于漪著手整頓學風,在學生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設計校服、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此外,于漪重視勞動育人。為了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她帶領教師們一車車的挖泥,硬是挖出了一個漂亮的荷花池。于漪擔任校長期間,學校從來沒有雇用過校工,學校所有的衛生工作全部由師生共同承擔。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面貌煥然一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出現在了校園內。于漪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如今,活躍在上海市基礎教育工作最前沿的校長和教師,有不少是當年的學校畢業生。
她敢為人先,引領中國基礎教育改革。
教育,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民族的未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是于漪的教育理念。這促使她不僅與時代同頻共振,做優秀的教師和校長,而且胸懷遠大,結合時代和實踐的需要,引領基礎教育的改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觀念盛行。于漪先聲奪人,提出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語句的分析,又要重視學生人文情感的培養,預見性地提出“沒有高科技,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的觀點,并于1978年發表了《既教文,又教人》一文。然而,多年的積習改變起來太難了,現實教學中,依舊“不見讀書聲朗朗,但見習題如海洋”。對此,于漪憂心忡忡,大聲疾呼:“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怎么能用思維訓練來消磨學生的創造性呢?”幾經困頓,于漪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那就是語文教學的性質該如何界定,我們教育是為了什么?
1995年,于漪發表了《弘揚人文,改革弊端——關于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等一系列文章,明確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教育既要做到“教文育人”,又要“樹中華教師魂,立民族教育根,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這些真知灼見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最終推動了將“人文性”寫入教育部出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
21世紀初,面對教育界急功近利的現象,于漪站在時代的高度、戰略的高度、與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競爭的高度上,又精辟地提出了“全面的育人觀”的理念。
于漪勇立時代潮頭,引領基礎教育改革,培養時代新人,在教育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當選為2009年度“中國教育新聞人物”。2018年12月,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并獲評“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
她退而不休,奮斗不止。
2002年,73歲的于漪退休了。但她退而不休,將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培養青年教師身上。于漪常說:“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的教師隊伍一定要有團隊。”“我甘愿做一塊鋪路石,讓中青年教師‘踏’過去。”
早在20世紀80年代擔任校長期間,于漪就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養,為了促進教師的成長,她經常到班聽課、評課。于漪首創了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組成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的三級網絡。于漪編寫的《現代教師學概論》,成為中國第一部研究現代教師學的理論著作。2005年以來,于漪擔任了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和語文名師培養基地的主持人,連續3期全程參與上海市中學語文9郊區“種子教師”的培訓工作。無論驕陽似火,還是寒冬臘月,于漪從不落下一次活動,學員在哪里,她的身影就在哪里。講座上、公開課上、培訓課上,無數青年教師被她的學識、她的精神、她的胸懷所折服。至今,年過91歲高齡的于漪仍主持著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的工作,同時擔任著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4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培訓國家級骨干教師。在于漪的精心培育下,多年來,一批批高水平教學人才層出不窮。
于漪總是用“來不及”形容自己的時間。在她的家中,有一本自己專用的掛歷,上面每個日子都畫上了圓圈,有的甚至畫了幾個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于漪一直保持著“行走”的姿勢——或在聽課評課,或在主持講座,或在審閱教材,或在伏案寫作……自從教以來,辛勤耕耘的她很少休息,但她從來沒有厭倦過這種生活。一次采訪中,她道出了自己的秘密:“我做了一輩子的教師,每一天都能從學生和青年教師身上學到新的東西,所以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能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成長,怎么會厭倦呢?”
于漪更是著作等身,她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教經驗和心得,編寫出版《歲月如歌》《教育的姿態》《卓越教師第一課》《現代教師學概論》《語文的尊嚴》《于漪知行錄》《于漪新世紀教育論叢》(6卷)、《走進經典——語文閱讀新視野》(6冊)、《“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系》(12冊)、《現代教師自我發展叢書》(18冊)、《于漪文集》(6卷)等圖書。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在立德上,于漪甘為紅燭,堪為師表;在立功上,于漪桃李芬芳,以教報國;在立言上,于漪著述豐富,流芳后世。
201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為于漪頒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獎章。面對紛至沓來的祝賀,她卻說道:“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還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在學做教師!”
如今,年逾91歲高齡的于漪,仍在為做教師、學做教師、培育教師忙碌著……
上一篇:守島一生衛海疆
下一篇: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