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后天養(yǎng)成:
苦練10000個小時
天才是指擁有一定的天賦,天賦包括:卓絕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資質(zhì)的人(如體質(zhì)、嗓音等)。一般認為,人的智商在80~120之間叫做正常,其中110~120屬于較聰明,達到130叫做超常,超過160叫天才。所以,天才也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
其實,幾乎每個時代的心理學家都在不斷探索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便是:是不是真有先天的才能?天才是不是天生的?
心理學家研究,有一部分1月出生的人,最后都成了職業(yè)聯(lián)賽球手——他們擁有這方面的天賦。但是,這個研究也說明了,并不是每一個在1月出生的人都會成為職業(yè)聯(lián)賽球手,這或許和后天的環(huán)境有關,卻無法證明先天的天賦是否有其作用。所以,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個人的成就是天賦與后天儲備結合后的產(chǎn)物。然而,當心理學家越是深究這個問題并去考察天才們的人生經(jīng)歷時,才越是發(fā)現(xiàn),在成就成功的過程中,天賦的作用越來越小,而后天儲備的作用卻越來越明顯。這個結果正如心理學家邁克爾·豪(Michael Howe)在他的著作《解讀天才》(Genius Explained)里面提到過的一樣:
在成長為作曲家之前,早期的莫扎特并不讓人覺得超凡脫俗。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完成,在父親的指導下取得進步。莫扎特小時候的許多作品,例如鋼琴和管弦第七協(xié)奏曲,幾乎都是在其他作曲家?guī)椭峦瓿傻摹.斎贿@些協(xié)奏曲只是莫扎特音樂生涯的起點,直到21歲,莫扎特才創(chuàng)作了被世人公認為杰作(莫扎特第9、第17號鋼琴協(xié)奏曲)的作品:從這時開始,莫扎特開始了十余年的協(xié)奏曲作曲家生涯。
從莫扎特的案例里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天才固然有天賦異稟的成分,但更多的,還是要依賴他的后天環(huán)境——在別人幫助下自身的刻苦鉆研。
早在20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和他的兩個同事在柏林的頂級音樂學院做了這樣一個試驗。
他們把學習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了三組。第一組是學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為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的潛力;第二組的學生只被大家認為“比較優(yōu)秀”;第三組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認為永遠不可能達到專業(yè)水準,他們將來的目標只是成為一名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師。
在分組完畢后,所有的組員都被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從拿起小提琴開始,你練習過多少個小時?
最后得出的統(tǒng)計答案為:幾乎每個學生都是從5歲的時候開始練習小提琴。在這期間,基本每個學生都是每周練習2~3個小時。但是到8歲左右,差別開始顯現(xiàn)出來。班級中最為出色的學生練習的時間開始多于其他學生:9歲的時候每周6小時,12歲的時候每周8小時,14歲的時候每周16小時,這樣一步一步增加練習時間,一直到20歲的時候,他們還在不斷練習——他們的練習具有明確的目的和個人的思想,從而表演得更為出色——這樣的練習每周超過30個小時。按照這樣的練習時間,到這些第一組中的小提琴卓越者20歲的時候,他們差不多已經(jīng)練習演奏了10000個小時。與之相比,那些水平低一些的第二組優(yōu)秀者的練習時間則是8000個小時,而第三組普通者的練習時間則為4000個小時。
實驗者之后又將專業(yè)鋼琴演奏家和業(yè)余鋼琴演奏家進行了對比,竟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與那些業(yè)余鋼琴演奏者比起來,專業(yè)鋼琴家在20歲左右的時候,練習時間就已經(jīng)達到了10000個小時。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定程度的緊張練習對那些能夠肩負重要使命的卓越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需要一遍一遍研習專業(yè)技能。事實上,研究者們認為,卓有成效的練習時間必須達到10000個小時,這顯然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它卻是一個事實。
但是,無論是從事怎樣的職業(yè)或者將來的成就,10000個小時的練習量并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的,這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否則,在沒有很好的家庭氛圍的環(huán)境下,多數(shù)人是無法靜下心來鉆研某個領域的。因為,我們很有可能沒有辦法得到父母的支持,這將成為我們的一道障礙;同時,如果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我們就可能要分出一部分時間打工賺錢,這也就瓜分了我們練習所需的10000個小時;而且,這10000個小時如果不是從很小并且堅持不斷地努力,也是不可能達成的。想想看,人們會管一個快到90歲才小有成就的人叫天才嗎?
上一篇:大學男生的課堂筆記:機會成本要牢記
下一篇:夫妻的兩人三腳游戲:新奇互動促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