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號歷險記
那已是年底的12月份了,正當北半球處于嚴冬的時候,南半球正值盛夏。盡管如此,南極大陸的氣溫還是零下幾十攝氏度。剛剛進入南極海域的我國“極地”號考察船,被重重浮冰包圍住了。那些晶瑩潔白的浮冰盡管沒有冰山那樣可怕,但是卻極大地阻礙了“極地”號的前進,使它前進的速度放慢了。
“極地”號上有中國東南極考察隊116人,還有大量儀器和建筑材料。這次遠航的目的,是在東半球所在的南極大陸普里茲灣拉斯曼丘陵地帶,建立我國第二個考察站,就是中國南極中山站。
“極地”號是一艘裝備精良的抗冰船,長152米,寬20米,排水量15000噸,能抗90至100厘米厚的海冰。幾天來,“極地”號在浮冰區迂回曲折,左沖右突,緩緩航行,有時一小時只能走0.3海里。12月21日中午,船頭被堅冰撞開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洞。幸好這洞所在位置是個密封艙,漏水灌不到其他艙室,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第二天,“極地”號順利越過南極圈,白雪皚皚的南極大陸已翹首在望??疾礻爢T們一個多月來,一系列由海上顛簸所帶來的惡心、嘔吐、煩躁等種種不適,一下子煙消云散了。目的地拉斯曼丘陵地已經遙遙在望,不料,咫尺之間,卻可望而不可及。
“極地”號雖然征服了茫茫的浮冰,但考察隊面前卻橫著一道更寬更厚的陸緣冰。所謂陸緣冰就是鑲嵌在陸地邊緣的冰,又叫冰障或冰架,它是由無數緊貼海岸的冰塊匯合聚攏而形成的,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座晶瑩高大城墻般的屏障。
盡管拉斯曼丘陵陸緣冰的規模比較小,但它從岸邊到海區的寬度也有10000米左右,表面覆蓋著白雪,雪層下的冰帶厚1至2米,在靠海岸1000米的冰帶上,還綿亙著一列城墻般的平頂冰山,考察隊員乘直升機觀察陸緣冰的冰情,不由大吃一驚,因為在他們眼前展現出近千座大小冰山。
最可恨的是,圍繞著海岸的冰帶中間,還有很多道險惡的冰裂縫。裂縫最寬有3米多,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縫中的海水隱約可見?!皹O地”號是抗冰船,不是破冰船,它的船體甲板只有14厘米厚,對散碎的浮冰還能夠對付得過去,但在堅硬如鐵板的陸緣冰面前則無能為力。況且這時船頭的漏洞被一路上的海水不斷“撕”大,已變成1平方米大小的橢圓形洞了。
考察隊員們原想把建造中山站的物資先卸到陸緣冰上,然后再運送到陸地上。然而由于冰帶上的那幾道大冰裂縫,車輛根本無法通過。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先由少數隊員帶上一些物資,乘直升機登上拉斯曼丘陵,進行勘察、測繪等建站前的準備工作。
“極地”號不可能這樣等待下去。一是誰也不知道擋在前面的冰帶哪一天才會破碎漂走;二是考察隊按計劃要在第二年3月5日前返回祖國,這個日子已經確定好,因為那時候南極的酷冷寒季將要來臨,氣候條件會變得更加惡劣。
于是,考察隊決定立即組織一支精悍的突擊隊,輪換登上陸緣冰的冰帶,用鐵錘砸、鋼釬戳等辦法破冰,強行打開一條航道。但是,陸緣冰堅硬無比,鋼釬、鐵錘打下去往往只有一個小小的印子。突擊隊員竭盡全力,幾乎毫無效果。盡管這樣,航道還是一點一點地被開出來了。
快要過新年了,那些日子太陽24小時掛在天上,在陽光照耀下,晚上不用點燈,冰天雪地分外明亮,大家在“極地”號上歡度1989年元旦。到1月2日,“極地”號開始通過人工盡力鑿開的通道,探險性地駛入陸緣冰的冰隙,朝選定的登陸地點慢慢行進。
在冰隙中航行是十分危險的,兩側是望不到邊的冰帶。在海洋的推動下,冰帶會緩緩漂動,有時會夾住船頭迫使“極地”號停駛;有時會封死船尾截斷退路,為了提防撞上冰障,“極地”號不得不時時密切注意冰的漂移方向,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開一會停一會,速度很慢。到1月4日,兩天的時間,“極地”號僅向前行進了約2千米,還有8千米的冰帶與陸地相隔。
又過去了兩天,1月6日,“極地”號上的氣象人員收到一幅氣象衛星云圖,發現近幾天內天氣將發生變化,可能會有一股強風暴襲擊普里茲灣,這有可能引起陸緣冰的強烈運動,對航行在冰隙中的“極地”號造成威脅,因此,考察隊決定先撤出陸緣冰區?!皹O地”號循著原來的路線往回開,最后停泊在普里茲灣的無冰海域。
風暴來了,浪頭很大。出乎意料的是,“極地”號一點也沒受損傷,而一些巨大的冰障被顛碎,浮冰也被吹散遠去。這場風暴實在是幫了大忙,駛向目的地的道路上的險情大為好轉。
“極地”號重新抖擻精神,在1月10日開始重新回到陸緣冰區,勇敢地前進。14日下午,“極地”號已經挺進到距拉斯曼丘陵陸岸僅400米的地方拋錨,從而結束了近20天被陸緣冰圍困的困境。
北京時間1月15日凌晨1時35分,勞累了一天的考察隊員還沒來得及躺下休息,有的仍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一些人在相互攝影留念,一些人在做卸物資的準備,還有一些隊員正打算乘小艇去破冰。
突然,新的噩運又一次降臨,周圍的浮冰動搖不定,海浪大作,有的浮冰被波浪沖擊得相互交疊在一起,附近的冰山也迅速移動起來。原先棲息在浮冰上的企鵝和海豹們,這時都嚇得四散奔逃。
面對這意外的情況,船長果斷命令起錨后撤。這時,只聽見“轟隆隆”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在距“極地”號左舷900多米的陸地上,高大的冰蓋像被扔了炸彈似地崩爆起來。崩塌的冰塊兇猛地向“極地”號附近海面撲來,激起10多米高的水柱,白雪與碎冰組成的“煙霧”騰空而起,令人目瞪口呆,可怕極了。被拋起的冰塊不斷跌下,有的砸在浮冰上,有的掉進海底,又以巨大的力量浮上海面,攪得海水嘩嘩作響。
“極地”號在海浪和浮冰的沖擊下,顛簸得十分厲害。船的左舷前方迅疾而來的流冰猛烈地撞擊船體,情況危險萬分。同時,距船僅3米處的一座冰山也開始搖晃起來,大家正害怕它什么時候撞上來,形勢非常嚴峻。過了一會兒,令人驚喜的局面出現了,不知怎么的,冰山猛然后退了10余米,險情開始緩解了。
然而,考察船沒法走了,船前方是褐色山崖,后面是傾瀉而下的冰山,左舷是滾滾而來的冰塊,右舷則是布滿浮冰的淺灘。“極地”號被堅冰擠壓得無法動彈,新的考驗又來臨了。
在這非常時刻,考察隊領導和船長保持著鎮定。他們決定:一旦情況緊急,就開足馬力沖上右側的淺灘,即使船毀,也要保證全體人員的安全。船員們都行動起來,二副將珍貴的海圖收好,以應付不測;報務員始終與北京保持通訊聯系;水手們找出潛水泵,隨時準備開動,應付一旦可能出現的漏洞。隨船的新聞攝影人員奔前走后,錄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場面。在這危難關頭,沒有一個人驚惶失措,大家用沉著、無畏的行動,準備迎接大自然的嚴峻挑戰。
連續三次大冰崩都過去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雪峰千仞、冰崖百尺的景觀已經消失,幾平方米之內,到處是崩落的碎冰塊。據在“極地”號上幫助考察隊執行飛行任務的澳大利亞飛行員維克多·巴克爾說,他來南極16次了,如此大規模的冰崩還從來沒遇到過。
危險過去了,由于及時后撤,經過檢查,“極地”號只是輕微受損,船上人員全都安然無恙。為了提防冰崩再次發生,當天晚上,隊領導讓大家做好最壞準備,同時向陸上疏散了22名隊員。這些隊員順著船上的軟梯下到浮冰上,然后通過1米多厚的浮冰,徒步走上陸地,與先期到達的18名隊員匯合。
1月20日凌晨,考察隊動用小艇,打算把一輛7噸重的履帶式鏟挖兩用車運上陸地。由于浮冰的重重阻擋,小艇只能在浮冰之間的縫隙中拐來拐去,時進時退,花了一個半小時才走了400米路程。
那幾天,堵住“極地”號退路的一列列冰山,在風向和海流的影響下,慢慢向深海區漂移,不過速度很慢,考察船還是被封鎖在浮冰和冰山之間,進退不得。轉眼幾天過去了,情況仍然沒有好轉。四周圍幾十米高的冰山阻擋著。
正在隊員們憂心忡忡的時候,突然發現船左前方的大小兩座冰山,因為漂移速度不一,它們中間出現一個很大的豁口,使“極地”號足以通過。這真是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極地”號立即開足馬力,乘隙而過。很快,“極地”號平平安安地穿過兩座冰山間隙,駛入離岸2至3千米外的寬闊水域,終于大功告成,脫離了險情。全體船員興奮得歡呼起來。
以后幾天,考察隊員們開始用小艇將建站所需的物資陸陸續續卸運到陸地上,然后送到目的地。1月26日,全體考察隊員在拉斯曼丘陵地舉行了中山站奠基儀式。這場儀式原計劃定于上一年的12月26日舉行,由于遭遇冰障和冰崩,推遲了整整一個月。
這天,工地上晴空萬里,考察隊員們個個興高采烈,有的還流出了激動的眼淚。鄰近的外國考察站人員也趕來祝賀。這個極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被載入了南極探險史冊。2月26日,我國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山站終于宣告建成。
上一篇:選擇一條路走到底
下一篇:一切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