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989—1052
【介紹】:
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屬陜西),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少孤貧,學習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仁宗慶歷元年(1041)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與韓琦并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使西夏不敢進犯。慶歷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曾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改革主張,因受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未被采納。于是請求外任。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都有善政。死于青州,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時主張詩文革新,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行者之一。他斥責“詞多纖穢,言不及道”的不良文風,主張文章“應于風化”,認為虞夏之書,足以明帝王之道”;而“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文化”(《奏上時務疏》)。范仲淹兼工詩詞散文。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表現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其《海上漁者》1篇,最為有名。詞僅存5首,但都屬精粹佳作,以《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最為膾炙人口。早期以邊塞生活入詞,突破詞作僅限于男女風月的藩籬,對開拓詞的題材,提高詞的意境,均起了示范的作用,對后來的蘇軾、王安石等人的詞作有一定影響。他的散文,以抒發個人政治懷抱的《岳陽樓記》為代表,抒寫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和抱負。文中多用四言,雜以排偶,鋪敘藻飾,寫景壯麗,為歷代傳誦。范仲淹的賦,除《明堂賦》、《靈烏賦》等少數篇章外,都是律體。其特點是往往能借題發揮,表示自己的政治見解,如《天驥呈才賦》、《臨川羨魚賦》、《金在熔賦》等。這些賦作,頗能顯示自己的人格和抱負。格調往往比較高。范賦遣詞造句,往往于諧整之中見勁健,又往往以縱橫的議論勝人,與后來蘇軾的律賦一起在宋代律賦中自成一派。
上一篇:蘇颋的故事
下一篇:范仲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