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蘇聯俄羅斯作家。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52-1956),蘇共中央監察委員(1956-1961,1976-1977)。生于彼得格勒一軍官家庭。一九三〇年從七年制學校畢業后入工廠學習車工。在學習中曾練習創作,一九三四年開始發表作品。一九三八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西蒙諾夫在文學創作中具有多方面才能,他在詩歌、小說、戲劇方面都很有成就。在衛國戰爭前寫有長詩《勝利者》(1937)、《蘇沃洛夫》(1939)、詩集《真正的人》(1938)、劇本《戀愛集》(1940)、《我城一少年》(1941,獲斯大林文藝獎金)。在衛國戰爭期間,西蒙諾夫作為《紅星報》記者跑遍了各個戰線,寫了大量的報道和特寫。在這一時期劇本《俄羅斯人》(1942)和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均獲斯大林文學獎金,《日日夜夜》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反映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通過對營長沙布羅夫大尉及其他戰士的描寫表現了蘇聯人民誓死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戰爭期間創作的《等著我吧》、《打死他!》等詩歌被配成歌曲為全體蘇聯軍民所喜愛。戰后,作家曾多次出國訪問,創作了不少國際題材(但仍然與軍事題材有關)的作品。如《俄羅斯問題》(1946)、《異邦陰影》(1949)、詩集《敵與友》(1948)等,這三部作品亦獲斯大林文藝獎金。一九五二年作家創作軍事小說《戰友》,但不算成功。從一九五五年起,歷時十六年,創作了他的代表作《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生者與死者》1959;《軍人不是天生的》1964;《最后一個夏天》,1971)在這三部曲中作家對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的蘇聯社會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反映,這三部曲堪稱為蘇聯戰時生活的史詩。整個三部曲以蘇德戰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概括了衛國戰爭的許多重大戰役和歷史事件,人物眾多,從最高統帥到普通一兵,是從全局反映衛國戰爭的“全景文學”的代表作,它以豐富的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成就而獲列寧文學獎金。西蒙諾夫還寫有中篇小說《洛巴金札記》(1965)、《沒有戰爭的二十天》(1972)、《我們再也不能相見……》(1978),劇本《第四者》(1961)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兩卷集日記《戰爭歲月》。西蒙諾夫除了文學創作之外,還從事外國詩歌的翻譯工作,還從事一些電影和電視記錄片工作。演講、論文集有《和同志們的談話》(1976)、《今與昔》(1976)等。
上一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下一篇:西門子,維爾納·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