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威(1897—1962)是美國小說家。一八九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密西西比州一個衰敗的莊園主家庭,從小對家道由盛而衰的過程中的種種變化十分熟悉。一九一八年參加加拿大皇家空軍,退伍后曾在大學學習一年,從事過多種職業。一九二五年結識著名作家舍·安德森,在他的幫助下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這部“迷惘的一代”的作品,描寫了一個復員士兵的悲劇命運。接著出版了長篇小說《蚊群》(1927)。一九二九年,福克納發表了第三部小說《薩托里斯》,這部被稱為“站在門檻上”的書,顯示了他日后創作的主題、題材和思想情緒。小說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寫了南方貴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遺產對子孫的不良影響。從這開始,福克納以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若干家族好幾代人的故事作為脈絡,貫穿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十六部長篇和幾十篇短篇),組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小說總集,即“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其中,每部作品既相對獨立,又是整個“世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小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現,情節線索相互連貫,使整個“世系”小說成了二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歷史變遷的藝術縮影。屬于“世系”的主要作品有《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和“斯諾普斯三部曲”等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的代表作之一。書名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中的一段臺詞:“人生就象一個白癡講的故事,充滿了瘋狂的聲音,沒有意義。”小說寫杰弗鎮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其各個成員的遭遇和精神狀態。全書分四個部分,由四個人物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敘述。前三部分分別是康普生的三個兒子,即,白癡班吉,哈佛大學學生昆丁和實利主義者杰生的內心獨白,反映了這個家族三十年的變故:班吉的姐姐凱蒂生活糜爛,被丈夫遺棄后離家出走,留下私生女兒小昆丁。由于失去姐姐的關懷,班吉為此感到悲哀。昆丁對妹妹凱蒂的感情已經到了不正常的地方,凱蒂的放蕩和出走使他受到沉重打擊,精神崩潰,投河自盡。杰生由于凱蒂而不能謀得銀行的職位,自私卑下的心理使他成了偏執狂。小昆丁長大后跟人私奔,結束了這個家族的崩潰過程。小說最后部分由女傭迪爾西的敘述來補充尚未交代清楚的情節。她的忠心、忍耐、毅力和仁愛,與康普生家三兄弟的精神狀態形成對比,反襯出這個家族無可挽回的衰敗,也體現了作者“人性復活”的信念。作品故事的展開完全由人物間相互連接的內心獨白組成,屬于典型的意識流小說。福克納的創作常常表現出尖銳的矛盾:他怨恨老一代貴族的罪惡,懷有從先人那里因襲的歷史負罪感;更憎恨資產階級的巧取豪奪和道德淪喪,在一些作品中表達了反對種族偏見和宗教偏見的思想傾向。但是,他又唱著眷戀過去時代的挽歌,痛惜南方貴族世家的沒落。福克納的這種思想特點,加上他對意識流手法的開掘,采用“多角度”敘述和顛倒時序等表現技巧,使他成了最有影響力的“南方文學”的代表,曾獲得一九四九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金。福克納的作品中所反映的貴族子弟精神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現代西方知識分子普遍感到的精神危機。他對傳統,對物質主義的懷疑與否定,同樣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共鳴。福克納在西方文壇有現代經典作家之稱。
上一篇:禪宗
下一篇:福爾馬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