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哲學思潮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形成于德國和法國并流傳于西方共他各國。它的產生也是與西方各國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這個歷史背景相聯系的。但與新康德主義與新黑格爾主義相比,生命哲學更赤裸裸地反對革命和進步,反對理性和科學,因而更直接地代表資產階級右翼的要求。生命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狄爾泰、齊美爾和奧伊肯;法國的柏格森等。生命哲學的一些基本觀念可以上溯到18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家施萊格爾和以后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家叔本華、尼采的哲學思想。
狄爾泰是德國生命哲學的主要代表,曾任巴塞爾、基爾、柏林等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先是新康德主義的信徒,后來才成為生命哲學的創始人。主要哲學著作有《精神科學引論》等。柏格森是法國生命哲學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曾任法蘭西學院教授。著有《時間與自由意志》、《形而上學導論》、《創造進化論》等。
生命哲學或者把生命看作是一種神秘的非理性的本能沖動,或者看作是一種精神力量的非理性的內在體驗。它認為這種生命是最直接、最真實的存在,是世界萬物共有的本質屬性,但無論感覺還是邏輯思維都不能把握處于能動運動中的生命的最真實的存在。把握生命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只能是通過直覺或體驗;在狄爾泰看來,“體驗”是生命自身的直接經驗只有“體驗”才能把握生命的“實在”或“絕對”。他認為,體驗和直覺理解排斥理性思維,但卻是認識作為生命體現的文化或歷史的根本方法。狄爾泰所提倡的這種所謂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實際上就是一種反理性主義的神秘的內省論。柏格森也宣稱,整個宇宙都是由“生命沖動”,即內在于生命中的意志支配和派生的。這個過程是意志的創造過程,生物的進化過程。這種生命沖動無規律可循,只能靠直覺把握。生命哲學歪曲并無限夸大生命現象的意義和作用,它以唯意志主義、反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反對機械論、理性主義和科學,更反對唯物主義、辯證法。它對西方后來的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等哲學流派有強烈影響。
上一篇:甘地,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
下一篇:田氏代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