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古希臘貴族奴隸主思想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出生于雅典的一個貴族奴隸主家庭。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后,他逃往埃及、波斯和南意大利等地活動,企圖實現其理想的奴隸主貴族政治。后回到雅典,創辦“阿卡德彌亞”學園,即“柏拉圖學園”。其主要著作有:《美諾篇》、《斐多篇》、《巴門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蒂邁歐篇》、《理想國》、《法律篇》等,均用對話、警句、書信的形式寫成。
柏拉圖在哲學上,創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念論”。他認為客觀存在的事物,不是真實的存在,在物質世界以外,還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真實存在的理念世界。“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個別事物是理念的“影子”。個別事物是千變萬變、多種多樣的,而理念則是唯一的、不變的、絕對的。理念是脫離了個性的共性,是跟個別事物割裂開來的普遍概念。在認識論上,他主張“認識就是回憶”,創立了“回憶說”。他認為感覺以個別事物為對象,它只是“摹仿的摹仿”,不是真實知識的來源;一切真實知識只是不滅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回憶理念的過程是從理念出發,通過理念,而達到理念,逐步上升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在邏輯觀點上,他認為判斷是思維的基本要素,表現在主詞和賓詞的統一,諸概念的相互結合,以及其中包含著肯定或者否定的斷定。他用塔錐圖形來描述概念,其頂端是善的概念,最廣泛的概念有存在、靜止、變化、同一和區別等,并闡述了某些概念的辯證法。在美學思想上,他認為美是真也是善,純粹的美是理念,它絕不能為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在教育思想上,他認為教育應當由國家來組織,目的主要是培養統治者。在政治思想上,竭力為貴族奴隸主統治下的社會秩序辯護。他主張“理想國”應由三個等級組成;第一等級是統治者,他們應是“哲學王”;第二等級是武士;第三等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奴隸在理想國中是沒有地位的。在倫理思想上,主張與三個等級相適應有四種美德,智慧、勇敢、節制和公道。公道是其它三種美德的基礎。柏拉圖以理念論為中心的唯心主義哲學,是為反動統治階級服務的精神工具之一。
上一篇:果戈理,尼·華
下一篇:柏拉圖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