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世紀英雄史詩。作者不詳。史詩共三十九歌,九五一六行,分上下兩部,上部為《西格夫里特之死》,下部為《克里姆希爾特的復仇》。故事發生在五世紀日爾曼民族大遷徙的時期。上部主要描寫心地純潔、樂于助人的尼德蘭王子西格夫里特的故事。他早年曾殺死毒龍,獲得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向勃艮第國王恭太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求婚。在他的幫助下,恭太打敗了撒克遜人,戰勝了冰島女王布倫希德,并娶她為妻。這時恭太才答應將妹妹許配給王子。十年后,當西格夫里特夫婦到勃艮第省親時,布倫希德得知恭太靠西格夫里特之力娶了她,感到羞辱。恭太的侍臣哈根趁機刺殺了西格夫里特,并從克里姆希爾特手中搶走尼伯龍根寶物,把它沉入萊茵河中。下部主要寫克里姆希爾特的復仇。十三年后,克里姆希爾特為了復仇,嫁給了匈奴國王埃柴爾。又過了十三年,她設計邀請恭太和哈根等來匈奴國赴宴,借比武之名大開殺戒,殺死恭太和哈根,但終未弄清尼伯龍根寶物的下落,克里姆希爾特也被自己的部下殺死。史詩的主要情節以氏族社會部落之間的血仇為基礎,但經過幾百年人民口頭流傳,到十三世紀初成為史詩時,古代英雄人物已演變成為封建騎士,表現出夫妻之愛勝過氏族血緣之情的封建意識。史詩歌頌了勇敢高尚的英雄西格夫里特。他胸懷坦蕩、勇敢忠誠,模范遵守封建道德,克盡封建義務,立志消除外族入侵的危險,堪稱為理想的騎士形象。史詩頌揚騎士的封建忠君思想,同時也暴露了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的封建權勢糾紛。顯然原來血緣關系的部落榮譽觀已被擴大到封建國家榮辱的是非觀。這時連婚娶也“是一種政治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應當是朝廷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情感”(恩格斯語)。史詩的宗教色彩也較明顯。史詩的韻體獨具一格,后被稱為“尼伯龍根詩體”。全詩采用兩行一韻(aa、bb)的腳韻,并間以部分頭韻,每四行為一節,每行有一停頓,讀起來朗朗上口。《尼伯龍根之歌》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
上一篇:尤金
下一篇:尼克索與《紅色的莫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