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開始,到公元1644年明王朝被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為止這一時期的哲學。這時,社會生產(chǎn)力雖然受到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束縛,但比以往有很大發(fā)展??茖W技術(shù)也有顯著進步。宋代,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shù)的三大發(fā)明,對世界經(jīng)濟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明代,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宋應(yīng)星的《天工開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科學著作,總結(jié)了我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業(yè)生產(chǎn)和醫(yī)學上的科學技術(shù)成果。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為哲學發(fā)展提供了物質(zhì)和自然科學的基礎(chǔ)。但宋明兩代,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后期階段。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quán),皇帝獨攬一切大權(quán),而實際權(quán)力落到宦官、外戚手里,政治上極端腐敗。與此同時,土地也高度集中。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到了明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這樣,農(nóng)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農(nóng)民起義不斷出現(xiàn),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政治綱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動搖了封建社會的基礎(chǔ)。在宋遼金元時期,民族矛盾也很尖銳。這些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影響到哲學的斗爭。
宋明時期的哲學,主要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理學自從南宋以來,一直奉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長期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只是在明代一個時期,心學取得了支配地位。理學是集我國古代唯心主義之大成。理學家以儒家綱常倫理思想為主,并吸收佛、道的某些唯心主義理論,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為宇宙之根本。說“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遺書》卷十五),“理便是天道”,“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同上,卷二十一)所謂“理”,即“天理”或“天道”,是最高范疇,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在“理”與“氣”的關(guān)系上,肯定“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生是氣?!?《朱子語類》卷一)“理“是先于“氣”而獨立存在的,的第一性的,而“氣”是“理”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反對“太虛即氣”的觀點,認為宇宙“亦無太虛,……皆是理,安得謂之虛?天下無實于理者?!?《遺書》卷三)在認識論上,認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則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同上,卷十八)認為人的知識是頭腦所固有的?!靶陌f理,萬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窮得理,不能窮得理,不能盡得心。”(《朱子語類》卷九)只有進行內(nèi)心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達到“明天理”。在人性論上,提出“性即是理”的觀點。“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zhì)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同上,卷四)把人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所謂“天命之性”,即是“天理”。人性體現(xiàn)了“天理”,人性就是善的。人性中有不善的,是由于受“氣質(zhì)之性”的影響。要去惡從善,就必須“存天理,去人欲”,“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雖有意于為善,亦是非禮。無人欲即皆是天理?!?《遺書》卷十五)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朱子語類》卷十三)“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同上,卷十二)宣揚禁欲主義。還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同上,卷二十二)的觀點,為封建綱常各教作辯護。程朱理學曾長期保持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陸王心學以“反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認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圣人之學,心學也?!?《象山全集》敘)強調(diào)“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上,卷二十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同上,卷一)指出“心”是根本的,宇宙萬物是派生的。還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同上,卷十一)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王文成公全書》卷四)在認識論上,提出“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的修養(yǎng)方法。只有認識本心的“理”,才能先知先覺,“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覺者,覺此理也?!?同上,卷一)人們的認識,就是“良知”的自我認識,要用這種反求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認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同上,卷二)“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把“知”和“行”合而為一。同時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卷一)強調(diào)“知”是根本的,“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結(jié)果。心學在當時和以后曾發(fā)生很大的影響。
宋明時期的哲學,除了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和主觀唯心主義心學之外,還有張載、陳亮、葉適和王廷相等唯物主義哲學。他們提出以“元氣”為本體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反對程朱以“理”為萬物的本原和陸王以“心”為萬物的本原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太虛即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張載《正蒙·太和》)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天內(nèi)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王廷相《慎言·道體》)。認為“氣”是唯一絕對的物質(zhì)實體,是萬物的本原。還提出“一物兩體”的辯證法思想?!耙晃飪审w,氣也?!?《正蒙·參兩》)指出“氣”就是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的統(tǒng)一體?!暗涝谝欢捎趦?,古之言道者必以兩。”(《水心別集》卷五)肯定“凡天下之可言者皆兩也,非一也”。(同上)認為“氣”有陰陽,有陰陽就有天地萬物及其規(guī)律的變化,“天地之間,一氣生生,而常,而變。”(王廷相《雅述》上篇)。反對理學家所謂“道一而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
宋明的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我國哲學發(fā)展到了一個重要階段。在研究這一段的哲學思想時,不僅要注意研究唯心主義理學和心學禁錮人們的思想,“以理殺人”,而且還要注意研究唯物主義思想對理學和心學的斗爭。尤其要注意研究理學和心學提出了許多哲學問題,豐富和深化了哲學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唯物主義也必須有一個較大的發(fā)展,才能戰(zhàn)勝唯心主義。就這一點來說,它為唯物主義,特別是為王船山哲學的產(chǎn)生準備了條件。
上一篇:宋教仁
下一篇: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