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為標志,日本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一步擴大化。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結果,是日本同美、英矛盾的產物。1936年8月,日本廣田內閣通過“國策基準”,規(guī)定日本的“根本國策,在于外交和國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發(fā)展”,表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狂妄野心。大戰(zhàn)爆發(fā)以后,希特勒的閃電戰(zhàn)在西歐得逞于一時,日本統(tǒng)治集團認為英、法、荷的敗退是日本南進的大好時機,以便奪取東南亞的戰(zhàn)略資源,稱霸西南太平洋。1940年8月1日,外相松岡洋右拋出“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計劃。9月23日,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跨出了南進的第一步。9月27日簽訂德、日、意三國軍事同盟條約,矛頭直指美國。日本進逼南洋,嚴重威脅到美、英的殖民利益,美、英同日本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美國采取禁止對日本出口鋼鐵、支持英國重新開放滇緬路、給予中國新貸款等措施,對日本施加壓力,以遏制其擴張。當時,美國和英國已確立在未來戰(zhàn)爭中首先打敗德國、其次對付日本的原則,力求避免同日本直接沖突;日本由于還沒準備好戰(zhàn)爭,也不愿此時同美國交鋒。因此,從1941年3月開始,日、美在華盛頓舉行會談。由于兩者根本利益的矛盾難以調和,日、美談判始終未能達成協(xié)議。日本為了穩(wěn)住蘇聯(lián),全力南進,于4月1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7月下旬,日軍又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其南進意圖昭然若揭。美、英等國反應強烈,美、英、荷宣布凍結在本國的日本資產,英、荷、加拿大、新西蘭宣布廢除同日本的通商航海條約,荷、美宣布停止對日輸出石油。日、美矛盾日益尖銳。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如日、美談判不能收效就決心對美(英、荷)開戰(zhàn)。10月18日,東條英機組閣,加速開戰(zhàn)準備,并以繼續(xù)同美國談判作為掩護。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于12月初發(fā)動進攻。11月26日,美方提出《美日協(xié)定基礎概略》,即“赫爾備忘錄”,要求日本從中國和印度支那全面撤軍,不承認滿洲國和汪精衛(wèi)政權等。日、美談判已實際破裂。12月1日,日本御前會議正式通過對美、英、荷開戰(zhàn)的決定。
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早晨七時五十五分,日本特遣艦隊航空母艦的飛機向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位于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發(fā)動突然襲擊,只用了兩個小時就獲得成功。毫無防備的美軍被擊毀或重創(chuàng)戰(zhàn)列艦、巡洋艦等大型艦只十九艘(一說二十七艘),擊毀飛機三百多架,犧牲官兵二千三百多人,失蹤九百多人。美國駐珍珠港艦隊,除三艘航空母艦未在港而幸免外,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日軍僅損失飛機二十八架,微型潛艇五艘。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還對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威克島、吉爾伯特群島以及香港發(fā)動了進攻。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zhàn)。9日,中國對日本宣戰(zhàn),10日對德國宣戰(zhàn)。接著對日本宣戰(zhàn)的還有“自由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11日,德、意對美國宣戰(zhàn),接著匈、羅、保等仆從國也對美宣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狂妄野心,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一步擴大化,表明大戰(zhàn)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日本經過長期策劃和突然進攻,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順利進軍,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到1942年5月上旬,日軍先后占領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荷屬東印度)、緬甸、北婆羅洲、新幾內亞東部的北側、威克島、吉爾伯特群島和太平洋上的其他小島,強占了三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一億五千萬人口,初步實現(xiàn)了“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計劃。
上一篇:太平天國領袖人物的詩文
下一篇: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