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蘇堤看桃花
高濂
六橋桃花爭艷,賞其幽趣數種,賞或未盡也。若桃花妙觀,其趣有六:其一,在曉煙初破,霞彩影紅,微露輕勻,風姿瀟灑,若美人初起,嬌怯新妝;其二,明月浮花,影籠香霧,色態嫣然,夜容芳潤,若美人步月,豐致幽閑;其三,夕陽在山,紅影花艷,酣春力倦,嫵媚不勝,若美人微醉,風度羞澀;其四,細雨濕花,粉容細膩,鮮潔華滋,色更煙潤,若美人浴罷,暖艷融酥;其五,高燒庭燎,把酒看花,瓣影紅綃,爭艷弄色,若美人晚妝,容冶波俏;其六,花事將闌,殘紅零落,辭條未脫,半落半望,兼之封家姨無情,高下陡作,使萬點殘紅,紛紛飄泊,或撲面撩人,或浮尊沾席,意恍蕭騷,若美人病怯,鉛花消減。六者,惟真賞者得之。又若芳草留春,翠茵堆錦,我當醉眼席地,放歌詠懷,使花片歷亂滿衣,殘香隱隱撲鼻,夢與花神攜手,巫陽思逐,彩云飛動,幽歡流暢,此樂何幽!
杭州西湖秀麗,其中蘇、白二堤尤負盛名。堤上拱橋臥波、碧水流月,四時之景各異。每及春天,堤上桃花俏艷,游人往觀如云,這篇《蘇堤看桃花》即寫這一奇景。流筆之下,極盡物態,真是寫盡桃花韻致。
這篇文章開宗明義,發端便講“六橋桃花,幽趣數種”。因蘇堤上有六橋,故以六橋代指蘇堤。而至于“幽趣數種”直接點出蘇堤桃花之佳致乃在于“趣”。故其下細賞桃花也就立足于“趣”。謂其趣有六,又表明是由各個不同角度所作出的觀察。所謂“趣”之所以成趣,不止于是桃花的靜態現象,還包含著觀察者的尋覓。本來,若是靜態的桃花,雖然時間不同,桃花之態也有種種差殊,但就桃花自身來講,卻難說有多種變化。只有當觀賞者能夠專注于桃花,從時序的交替與風云的變幻之中細心觀察其不同,并且由桃花之物態而及人情之風致,才能將目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桃花寫成有生命的桃花,而桃花之“趣”,也就自然顯露出來。所以作者講“其趣有六”之后,謂此六點“惟真賞者得之”。
真賞桃花,覓其幽趣,表現在花自身的無非是其艷麗之態,惟觀賞者能夠從這種物態中得到啟示,方成真賞之趣。所以高濂之觀花先主要是寫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人面桃花”,這已是《詩經》及唐人詩中早就寫過了的,桃花之妖艷,宛然美人,而高濂寫桃花之態也不脫這一模式。但其獨特之處,卻在于能自桃花美人之中,尋覓到各種情態風韻的變化,刻劃細致入微。其一是寫拂曉景象,煙藹未盡,晨曦初露,輕露勻灑花心,嬌嫩明艷,宛然佳人晨起初妝;其二是寫月下桃花,妙在朦朧之景,況且臨湖映水,輕風徐來,和月流動,與美人幽閑漫步于月下相仿佛;其三寫春色將闌,夕陽西下,一抹余暉飄灑在繁花之間,嫵媚之態如美人醉酒,嫣紅力倦;其四寫細雨過后,花色濕潤,鮮艷無比,如出浴美人;其五則講賞花之人置酒花前,亦飲亦賞,酒醉人而花亦醉人,惟酒意微醺,花影扶蘇,其俏無比;其六是講春意將盡,風雨殘紅,零落飄泊,雖如美人之傷楚凄然,但其流連之態卻有脈脈情意不盡之感。這便是蘇堤桃花之態,時間不同,其趣也各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雖然六寫桃花,然六次所寫有一個共同點,在極寫物態之時皆將其置于一種撲朔迷離之中,或輕煙未盡,或薄霧還存,或夜月朦朧,或細雨霏霏,或酒意微醺,或寄意恍惚。初看上去,以為這樣寫桃花終是“隔了一層”,未必得其真諦。其實作者寫花之妙絕乃在于此。設若摹寫花事,一枝一葉,巨細不遺,雖然表面真實,但至多是鏡面映花,有形而無情,更不用說要寫觀賞桃花的真趣了。而稍施薄霧,輕云淡月,卻往往含有一種欲顯欲隱的意味,和意境朦朧的美感,這恰如隔戶窺視佳人,雖然繡簾半掩,鬢云拋落,但鉛凈自然,卻是本色。何況憂抱琵琶半遮面又正含有一種內中情態和無窮的想象。花如美人,道理自然相同。正因為這樣,作者在六寫桃花之后,雖說風雨殘春,仍是對酒當歌,寄意詠懷,神思之中,但覺花香依舊,若夢若幻,甚而“夢與花神攜手,巫陽思逐”,“幽歡流暢”,故而興嘆說“此樂何幽!”進入與花同化的靈幻之境,將真賞幽趣寫得淋漓盡致,而韻味卻是綿綿不絕,令人遐想不已。
上一篇:李漁《芙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舜欽《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