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民革。愛國民主黨派之一。1948年1月成立于香港。主要由中國國民黨中的民主派和愛國民主分子組成。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昆侖先后任民革主席。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后,國民黨內堅持愛國民主立場的人士,繼承孫中山的革命事業,進行抗日救國和民主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后,以國民黨內的民主派為主,形成了兩個愛國民主政治組織。一是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1945年10月成立于重慶,主要負責人有譚平山、陳銘樞、柳亞子、王昆侖等;一是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1946年春成立于廣州,主要負責人有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等。這兩個組織都和共產黨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反對蔣介石獨裁、內戰、賣國的愛國民主斗爭。1947年,民聯、民促的領導人和一些愛國民主人士聚集香港,12月下旬,舉行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于1948年1月1日宣告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脫離蔣介石控制的國民黨。大會選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大會通過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行動綱領》中規定,民革以實現革命的三民主義,建立獨立、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為最高理想,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對內對外政策為基本原則,以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與和平為當前的革命任務。
1948年5月,民革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積極推動和組織中國國民黨內部的愛國民主分子脫離國民黨反動集團,推動國民黨中愛國將領起義,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斗爭。1949年,民革、民聯、民促分別派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李濟深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1月,在北京舉行中國國民黨民主派代表會議,決定自16日起,民革、民聯、民促以及黨內其他民主分子,都團結在一個統一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之內,繼承孫中山的革命傳統,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實現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而奮斗。原國民黨中的著名人物程潛、張治中、邵力子等被選入民革的領導機構。民革主要工作和活動重點是國民黨軍政人員中的愛國民主人士及與國民黨有歷史關系的上層人士。新中國成立后,民革同共產黨合作,廣泛團結和推動原國民黨軍政人員以及同他們有歷史聯系的人士,在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民革的社會基礎和政治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成為自己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1979年10月,民革舉行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民革今后的任務是充分調動成員及所聯系人士的積極性,努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努力為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服務。
上一篇:中國國民黨
下一篇: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