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紹興,織夢已久。不僅因她是婉約靜美的江南水鄉,更是令人敬畏朝圣的文學故鄉。恰好這個深秋,在濛濛煙雨中走進紹興。而我,像是一個遠游歸來的書生,從夢里醒來。
夜游老街
走出賓館,沒走多遠,竟與一段古城墻不期而遇。夜色中,城墻愈發顯得清幽沉寂,就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緘默不語。城墻對面是古越龍山,越王勾踐的墓就在那里。我們站在城墻下,凝神諦聽,遙遠的風中流淌著吳越清音,熾熱的目光早已越過樹枝藤蔓,越過浩蕩的歷史長洲……
走出古城墻,不一會兒便拐入倉橋直街。這是紹興保存較好的老街之一。一丈多寬的青石板路,在細雨的浸潤下,泛著油亮的光,再加上繽紛的燈光映射,像極了畢加索筆下的抽象畫。老街兩側的民居,多為清末民國初期建筑,現大都為商鋪之用,高掛的紅燈籠,五顏六色的幌子在微風中飄拂,讓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清代。輕輕撫摸小巷里斑駁的石墻,我仿佛找到了曾經的故事。那一扇雕花的木窗,半開半掩,是在聽風,聽雨,聽落花,還是在等待一次久別重逢?
信步走進一家黃酒小店,撲鼻而來的是一股甘醇濃烈的酒香。一壇壇黃酒整齊地排列在店堂內,宛如一個個粉面桃花的女子,等著意中人攜手而去。平生未諳酒性,每次見喝得酩酊大醉者,總覺得無趣。然此刻,卻陡增飲酒之興,便欣然落座,喚來店家,倒了一小碗黃酒,與友人淺嘗。未料,才一口下肚,就已上臉。雖嘆不勝酒力,但心中卻真是快意淋漓。
友人向我介紹,紹興的黃酒,已不單單是酒,它還賦予了許多與文學有關的故事,如“曲水流觴”,如《蘭亭序》。據說當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全國四十多位高官在蘭亭舉行祭拜儀式。祭拜結束,眾文友們圍坐在曲折回旋的水渠邊,然后把盛著老酒的酒器“觴”放在水的上游任其自然下流,在誰身邊停下就作詩一首,類似于我們小時候丟手帕唱歌的游戲。“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敘幽情。最后這些吟詠的作品有三十七篇被結成集子。王羲之專為此集作序,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蘭亭序》。當然,每一輪沒有吟出作品的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罰酒三杯。“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歸。”想來,若我在場,定會粉面桃花相映紅,夢里不知身是客了。
紹興的黃酒也是舌尖上的美味,可制成黃酒棒冰,還可制成黃酒奶茶,風味獨特。我和友人品完紹興黃酒,又興致盎然地喝了杯熱乎乎的黃酒奶茶,腳步不由得輕飄飄起來,話也多了。走出石街,踏上千年古橋,頓覺一腳滑入了唐詩宋詞。半圓形的橋孔好似一枚月亮,靜靜地臥在清波之上。這枚“月亮”連著水中的倒影,又仿佛夜的一只眼睛,深情地注視著夜幕下的紹興城。橋下,泊著一艘掛著紅燈籠的烏篷船,綠色的植物從橋上瀑布瀉下來,河水倒映著石壁上的青苔,似有千言萬語。年華如水一般,一漾一漾,就把今天變成了昨天。
走近魯迅
一到魯迅中路,目之所及處皆跟魯迅先生有關:咸亨酒店、魯迅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這些熟稔的字眼,一下子勾起了我對以往認知的回憶,《孔乙己》《狂人日記》《少年閏土》等篇章中的人與事像電影鏡頭般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耳邊響起了魯迅先生鏗鏘有力的話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積淀,再來看魯迅故居就覺得分外親切,很有代入感。
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作家塑造了一個人物,一個人物折射了整個時代。無論從孔乙己,還是到閏土,無不帶著那個時代的烙印,令后人為之感嘆。魯迅先生筆下的咸亨酒店,豈能錯過?只見身著長衫的孔乙己,側身而立在店門前,一只手剛從碗里抓了一粒茴香豆,還沒來得及扔進嘴里。“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嗎?”我仿佛聽到了他跟店小二的說話聲,然后又聽到他在說:“多乎哉,不多也!”好吧,讓我們也來要一碟茴香豆,呷一口黃酒,讓時光漸漸慢下來。
走出咸亨酒店,徑直往前走,魯迅故居就在眼前了。白墻黑瓦,飛檐翹角,雕花門窗,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但故居正門口的一段墻卻刷上了黑色,配上鎏金的四個字“魯迅故居”,顯得深沉而又肅穆,莊重而又內斂。門口有一株綠色的藤蔓從屋檐上垂下來,給清冷的深秋帶來了一抹生機。
魯迅故居是魯迅先生的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室內陳設按當年原樣擺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我們來到“小堂前”,里面方桌、太師椅、條案、茶幾仍照原樣擺放著。看著這些舊物,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安靜地坐在桌前看書、習字、畫畫……天井里的桂樹悄悄地開了,米粒般的金黃色花朵散發著幽幽的香氣。棗子熟了,石榴也熟了。
循著魯迅先生的文字,我們找到了百草園,這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雖已道盡了百草園的斑讕色彩、盎然情趣,但當親身置于偌大的園子,那種感受又是不可相提并論的。我努力搜尋著百草園原有的模樣,那段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根”至今仍留存如故,且青藤滿墻。“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我在百草園里走走停停,那書本上的文字忽然就成了一幅畫,春來鶯啼燕語,草木萋萋;秋來果蔬滿架,落葉紛飛,是閑暇休憩的好地方。
在百草園后面,有個百草園烏篷船碼頭。站在碼頭上,能一眼望得見對面岸上的那家當鋪。難怪魯迅先生對此那么熟悉,將當鋪寫進了自己的故事。岸邊靜靜地停泊著兩艘烏篷船。或許當年的魯迅先生讀書讀累了,就是從這里坐船出去游玩的吧。
東浦小鎮
若紹興是一幅畫,那一定是寫滿詩句的水墨畫。而那一座座石橋、一個個古鎮就是一行行仄仄平平、韻味獨特的詩。
從紹興城出來,行車十多公里,便來到了水墨畫般的東浦小鎮。這里的居民告訴我們,東浦小鎮也叫黃酒小鎮,目前正處于旅游規劃和初建階段。難怪這兒游人稀少,特別清靜。而這恰好應了我們的心愿——喜歡原生態抑或原汁原味。
走進小鎮,雖將至初冬時節,但水波瀲滟,楊柳依依,絲毫不感肅殺之氣,反倒令人頓生萬千柔情。水鄉船多,橋也多。據說東浦小鎮共有古石橋兩百多座。有橋,有船,水也就更有了靈氣。站在石橋上,朝任何一方望,都那么風輕云淡,詩意盎然。恍惚間,一艘烏篷船悄然劃過你的眼眸,然后一直從江南搖到了你的夢里。想這烏篷船啊,該是承載了多少風雨飄搖和悲歡離合!而這臨水安居的人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千百年的滄桑修復成一幅美妙的風景畫,也把日子輕輕搖得順水順風。
沿河而行,所見民居小巧別致,粉墻黛瓦,河廊環繞,五顏六色的衣服隨心所欲地在風中招展,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水鄉風情。一路上遇見好幾個婦人在忙著曬藉粉。這是一道獨特的土法制曬工序。先把藕洗干凈,再將藕去頭切成段,用榨漿機進行榨漿,接著,用一只覆蓋一層紗布的米淘籮,將藕水進行過濾,把藕水中的渣過濾掉。然后倒掉上面的清水,把沉淀下來的藕漿取出來,包上一層布,通過烘烤將水分全部蒸發,最后,用小勺子一層層地刮,刮成粉末狀放在曬板上曬。
“10斤鮮藕只能制作1斤藕粉,所以幾百斤的鮮藕只能制作出幾十斤的藕粉。好的藕粉不添加任何東西,都是純天然的,味兒最地道。”婦人自豪地跟我們說。陽光下,粉白細膩的藕粉閃著銀光,將婦人的臉頰也映襯得愈加柔嫩白皙。同行的友人紛紛向婦人購買了好幾斤,那心滿意足的表情似乎收獲了一整個荷塘的芬芳。
見到“黃酒陳列館”,我又一次深深感嘆這黃酒小鎮不是徒有虛名的。“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東浦小鎮是紹興黃酒的發源地。你看,陳列館里用圖片、實物、多媒體影像片,給我們展示了東浦黃酒小鎮的悠久歷史、開創現在與繁榮發展的將來。據說,在不久的將來,這里要打造集產業創新、民俗體驗、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黃酒文化小鎮。然而,我還是心存私念,不管小鎮怎么發展,但愿商業氣息不要那么濃厚,盡量還東浦小鎮一個清純古樸、自然天成的模樣。那么,也許在以后的某一個季節,我再次走近紹興,走進她的畫里,打撈一段深情的故事,記下一段永恒的文字。
稻香致遠
霜降過后,孕育了一夏的大地豐腴得仿若待產的俏媳婦。她毫不吝嗇地捧出累累碩累,攤在田頭,掛在樹梢,晾曬在農家小院的場地上……迎接來來往往的人們最淳樸最親切的檢閱。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我邂逅了那片成熟的稻田。藍天下,金黃的稻田足有千畝,好像一枚巨大的金色的印章,蓋在樹野這幅天然的油畫上,又似誰不小心打翻了顏料盒,將這一片稻田染得金黃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風中搖頭晃腦,也許在向我吟唱那首編排已久的民謠。秋風吹過,稻田涌起一陣陣金色的波浪,將我的目光扯得很遠很遠。我已分不清哪是稻田,哪是最光,只覺得眼前璀璨一片。俯下身,摘一株稻穗,握在手里飽滿瓷實。貪婪地嗅一嗅,是那種夾雜著草木氣息的米香,熟稔而妥帖。恍惚間,我憶起幼年,每逢重大的節氣,父親就會變著法兒為我和妹妹做各種小點心:燒餅、圓子、卷團……對,就是這種糯糯的甜香。可以說,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正是它潤澤了我清貧而又美好的童年。
父親沒種過稻,種得最多的是麥子。小時候,我分不清麥和稻,總以為父親種的就是稻。麥苗泛青,差不多齊腰高時,我和小伙伴們常在麥壟間捉迷藏;麥子泛黃,麥穗灌漿時,我和小伙伴們一邊吟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邊向往著白米飯來甜酒釀。那時候,對食物的渴望往往會高于心中那個所謂的理想。哪像現在,豐衣足食,誰還在乎那一粒粒微不足道的糧食?
太陽漸漸西沉,天邊的云彩鑲上了一道道金邊,也給稻田涂上了一抹神秘的橘紅色。此刻的稻田是那么安詳寂靜,沒有鳥雀飛來,沒有小蟲低吟,只有一縷縷風輕輕拂過。稻田邊有一條小河,像一條藍綢帶,隨意地綰在大地的發束上。河邊的狗尾巴草蓬蓬勃勃,不知名的小野花也開得很歡。還有一種野果子,剝開黃色的外衣,露出翠綠的珠子般的籽兒,咬一口,脆脆的,又酸又甜。遠處的農家小屋,紅瓦白墻,錯落有致地散落在天地間,成了稻田最美麗的陪襯。隨行的攝影家、畫家早已紛紛拿出相機、手機,把這人間的大美收入各自囊中。一不小心,徜徉于稻田間的我和伙伴們也成了他們鏡頭的素材。
曾給學生讀過一首質樸有趣的兒童詩《稻田》:“稻田是一本書/風愛好翻/太陽愛好讀/風翻來翻去/太陽一讀再讀/一直讀到熟。”我不知道詩的作者是誰,也無需知道,但我知道他(她)一定是個充滿童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閱讀之人。我也忘不了,在那節課上,孩子們清澈透亮的眼眸里寫滿了對稻田的憧憬。若有機會,我一定要帶著孩子們來這里看一看稻田,摸一摸稻穗,聞一聞稻香,再做一個屬于他們的、長長而又香甜的夢,不必急著醒來。
我和伙伴們戀戀不舍地走出稻田,染了一身的稻香。臨上車,一位朋友遞給我兩把飽滿的稻穗,笑說回家可以煮一碗噴香的米粥了。我欣然收下,太好了,家里那個寂寞已久的青花瓷瓶正好派上用場了。不是么,兩把稻穗入瓶中,釀得一秋香滿屋。
車在夜里游走,我的思緒卻依然在那片稻田里沉淪。我想起了顧城的詩,一時興起,便模仿著他的詩胡謅了幾句:
我多么希望
門前一片稻田
早晨,陽光照在稻穗上
我們站著
清風爬上梢
露珠沾濕褲腳
有點冷,但太陽那么明亮
稻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
上一篇:《風車里的故事》朱敏江散文賞析
下一篇:《風雨文家市》洪佑良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