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是指1840年以前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歷史。考古發現,距今一百七十萬年已有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元謀猿人,距今五十萬年左右有北京猿人,距今四、五萬年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多年父系氏族公社開始出現。中國古代社會象世界許多國家一樣,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各發展階段。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料公有,是一個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無階級無剝削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原始社會何時結束,目前還缺乏材料說明,按一般說法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左右夏朝建立,標志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活動的中心在今天山西、陜西、河南三省交界一帶,迄今為止,夏朝歷史多來源于傳說。夏朝統治了四百多年,大致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時候,商朝的祖先已在今天的山東境內活動,約當公元前十八——十一世紀,商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多次遷徙,最后到了今河南安陽一帶。商胡的歷史不僅見之于文獻記載,地下出土的甲骨文、銘文也對文獻記載進行了驗證,商朝是第一個可考的朝代。繼商的周,活動于陜西渭、涇兩河下游一帶,都城在鎬,也是一個奴隸制的朝代。公元前770年,因犬戎入侵,平王東遷,都于河南西部伊、洛兩河下游的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此前則稱西周。公元前770年-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的分界歷來說法不同,有公元前481年、476年、468年、403年等。史學界對西周以來究竟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是有爭議的,一般的大學課本和中學課本,都把春秋、戰國之交做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界線。事實上,奴隸社會解體、封建社會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做為奴隸制的殘余甚至一直到解放前還存在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皇朝,標志著封建制在全國占居了支配地位。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6年,中經秦、漢,是中國封建社會成長期,封建等級制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成長起來,皇帝擁有最高的權力,也是全國最大的地主,具有世襲特權的世家地主,在地主階級中占支配地位。世家地主剝削下的農民有自己的一定財產和人身自由,比毫無人身自由,一無所有的奴隸的地位好多了,兩漢時期官私手工業中的奴隸和家內奴婢仍然大量存在。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上是有貢獻的,他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兩漢則同時施行郡縣制和封國制,郡、縣和封國都有相對獨立的權力,但是從地方基層組織到縣、到郡都要聽從朝廷統一號令,這是封建專制主義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秦、漢活動中心仍然是涇、渭,伊、洛流域,但是實際控制的地方已大大擴展了,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在各地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有了較多的接觸,漢族就是在這時經過各部落與各民族逐漸融合而形成的。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秦漢以來雖然經過多次的分裂,但最終總是走向統一的道路。各民族都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過貢獻。從196年-907年,中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皇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期。這期間發生了更大規模的民族流動和融合,漢族充實了自己,少數民族提高了生產和生活水平。前一時期世家地主的地位逐漸被新興的門閥地主所代替,門閥地主是依靠家族的傳統形成的,與世家地主的政治身分是因皇家恩賜不同,在土地權上,門閥比世家具有更多的家族私有性質。門閥所使用的勞動力,主要是蔭附農民,這些農民比為世家地主驅使的具有國家戶籍的農民的地位要低,但他們對于國家賦稅、勞役是可以擺脫的,這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三國時期開始,統治重心南移,江南開發帶來了更廣闊地域的經濟發展,南京得以長期地成為具有顯著政治經濟地位和文化地位的都城。從公元907年到1368年,是中國封建社會進一步發展時期,這時期,先有五代十國,繼有遼、西夏、金與兩宋分立,后有元的統一,中國的地理概念更加擴大。周邊地區也都進入封建制,東南經濟迅速發展,超過了北方,長江中下游成了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從階級關系看,品官地主在地主中占主要地位,他們的特權有限,土地靠購買而來,可以無限擴大。品官地主要向封建國家交納賦稅,農民則要向品官地主交納地租。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營商業的地主。農民中有一部分是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大量的則是佃農,農民的身分比以前又有改善。但是,要同時受到封建國家和地主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從兩宋情況看,無論地主還是農民,封建的身分性在淡化,財產性的土地剝削關系趨向顯著。北京做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開始形成。從1368年到1840年,經歷了明朝和清朝的大部分,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老期,明代的農民可以選擇地主,農民中出現了雇工,清代的稅法把人頭稅平均分攤在地畝中,使賦稅具有單純財產稅性質。但是地主階級,特別是他們的統治集團,對農民的貪婪的掠奪和殘暴的迫害也變本加厲,這種表現恰恰反映了地主階級走向沒落時期的虛弱和殘酷。明清時期新興起許多官紳地主,地主與商人結為一體,這是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發展的結果,資本主義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萌芽了。明朝廷有皇莊,直接占有大片土地,同時又豢養宦官到各地收稅對資本主義萌芽進行摧殘,清代則把東北列為禁地,也阻礙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在對外關系上,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動地位,明清時期,先有倭寇沿海騷擾,后有清代的閉關自守,中間雖然也有鄭和下西洋和清初對沙俄的斗爭,但總的來說統治集團對中國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使中國在突然出現的列強面前顯得十分被動。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便日益陷入沉重的災難之中。中國古代歷史上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創造了十分浩博的文化典籍,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技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發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的歷史豐富了人類的精神寶庫,成為我們向子孫后代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上一篇:中國古代農民戰爭
下一篇:中國古代民族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