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一局酒三杯
【概說】
中國象棋歷史悠久,源于戰國時期,當時的象棋每方各有六枚棋子,與現在出入很大。戰國末期,發展成一種叫“塞”的棋戲。
秦漢時,“塞”戲又稱“格五”,盛行一時。唐代時象棋已有了“將、馬、車、卒”四個兵種。宋代開始,增加了“炮”、“士”、“象”,共32枚棋子,中國象棋基本定型。當時下棋的風非常盛行。明代的時候,為了記憶方便,將一方的“將”改為了“帥”,和現在的中國象棋已完全一樣了。
在下中國象棋的時候,首先要懂得一些走棋的規則。
· 將(紅方為“帥”,黑方為“將”)
帥(將)是棋的首腦,是雙方爭奪的目標。它只能限定在“九宮”內活動,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只能按豎線或橫線走動一格,不能斜線走。帥與將不能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走方判負。
· 仕(士)
仕是將(帥)的保鏢,它只能在“九宮”內走動,每次走一格,必須走斜線。
· 相(紅方為“相”,黑方為“象”)
相(象)主要用來防守,保護自己的帥(將)。走法是每次按對角線走兩格,像中國漢字中的“田”,俗稱“象飛田”。相(象)活動范圍限于本方陣地,不能過河;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個棋子,就無法走,俗稱“堵象眼”。
· 車(jū)
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還是豎線,如果無子阻攔,均可暢通無阻,有“一車可以控制十七點”之說。
· 炮
炮在不吃子的時候,走法與車一樣,但在吃子時,必須越過一個棋子,我方的和敵方的都可以,俗稱“打隔子”。
· 馬
馬可橫著或豎著走二格的對角線,像中國漢字的“日”,俗稱“馬走日”。馬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四周的八個點。可是一旦要走的方向有其他棋子擋住,就無法通行了,俗稱“蹩馬腿”。
· 兵(紅方為“兵”,黑方為“卒”)
兵(卒)在未過河前,只能向前一格一格地走,但過河以后,除不能向后退外,可以向左右一次一格地移動,威力大增,故有“過河的卒子頂半個車”之說。
現在,中國象棋不僅成為了國家體育比賽項目,而且在國外華人中也廣泛流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故事錦囊】
秦朝末年,各地掀起了反秦的起義,在群雄之中,有兩位實力最強大:一位是漢王劉邦,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秦朝滅亡后,他們又進行了七年的戰爭,史稱楚漢相爭。
漢王劉邦麾下有一位大將叫韓信,富有謀略,經常打敗項羽。在作戰閑暇時,韓信特地發明了一種象棋,在軍中推行開來。一來下棋可緩解壓力,二來可增強智慧,變得更聰明。慢慢地,士兵們也喜歡上了象棋。
韓信在他的象棋布局和走棋規則中,處處留下了伏筆。
首先,下棋雙方一方執紅,一方執黑。劉邦自稱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所以劉邦用的是紅色。項羽年輕時,一次看到秦始皇出巡,車隊上插著一面黑色旗子,像一條黑色巨龍,項羽羨慕不已,從此愛上了黑色,連他心愛的坐騎“烏騅”馬也是黑色的,所以項羽用的是黑色。
其次,執紅的一方先走棋。楚漢相爭時,項羽和劉邦有一個約定,誰的軍隊先進入關中誰就獲勝。項羽仗著兵強馬壯,與秦軍正面作戰,進度慢;劉邦則避實擊虛,最先進入關中,所以執紅先走成了象棋的規則。
再次,雙方以楚河漢界為分界。楚代表項羽,漢代表劉邦。楚漢相爭時,雙方一度達成以“鴻溝”為分界,劉邦掌管西邊,項羽占據東邊。
最后,雙方的王不能直接見面。楚漢爭霸時,有一戰發生在鴻溝附近的廣武山,劉邦站在山上大罵項羽,被項羽用箭射中,差點丟掉性命。所以,下象棋將帥一見面,就好比項羽朝劉邦射了一箭,哪一方先走棋,就被判負。
按韓信的說法,象棋中暗含兵法韜略,這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后來,象棋逐漸在民間盛行起來,深受群眾的喜愛。
【知識庫】
慈禧太后下棋
根據溥儀《我的前半生》書中所記,慈禧太后酷愛下象棋,而且十分霸道。宮女、太監等陪她玩時,都十分小心,即使能贏了慈禧,也要在不露任何破綻的情況下輸掉,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一次,慈禧太后和一個太監下棋,這個太監下到了興奮處,脫口說了一句:“奴才殺老祖宗的這只馬。”慈禧一聽勃然大怒道:“我殺你一家子!”即刻叫人把這個太監拉出去活活打死了。
上一篇:國學《詩三百,思無邪》賞析
下一篇:國學《貧而樂,富而好禮》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