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美學論集》
本書收編了當代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五篇美學論文,四十多萬言, 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內容大致分為美的本質論、形象思維論、論典型與意境、論藝術分類與創作方法、美英現代美學評述以及對姚文元美學觀的批判等幾個方面。
李澤厚是在五十年代美學論戰中崛起并逐漸建立了自己的體系的,為其后美學思想的發展、成熟、完善奠定了基礎。此書正是李澤厚美學思想體系初步形成的歷史記錄。他把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它的美學的哲學基礎,認為必須從社會實踐中探求美的根源,必須以社會實踐作為美的本質規定。他以較大的篇幅論證了美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是“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的結晶,植根于社會實踐,因而它是客觀的。既反對“主觀論”者把美的本質解釋為主觀意識的屬性;又反對“客觀論”者把美的本質視為客觀事物的屬性,同時也不贊成離開社會實踐的“主客觀統一論”,而必須“從實踐對現實的能動作用的探究中,來深刻地論證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從主體實踐對客觀現實的能動關系中,實即從‘真’與‘善’的相互作用和統一中,來看美的誕生。”他以社會實踐為基本出發點,對真善美的關系作了很精采的論述,并在此基礎上回答了什么是美:美是自由形式。 “就內容言,美是現實以自由形式對實踐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現實肯定實踐的自由形式。”由于社會實踐是不斷運動、發展的歷史過程,現實肯定實踐的內容愈來愈深刻、廣闊,現實肯定實踐的形式愈來愈豐富、多樣,因而美的內涵愈來愈深廣,并分化為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的不同種類。 “社會美以內容勝”, “自然美以形式勝”,藝術美則是內容和形式、社會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而成為“更高的美”。美的本質論是《美學論集》的核心思想,其他諸如美感論、形象思維論、藝術論等幾個方面,可以說是美的本質論的具體發揮。
這些具體發揮構成了《美學論集》的根本特點或長處:第一,突出美的社會性。美是社會的產物,又為社會所必需。它是感性與理性、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人類社會的崇高理想,具有超越狹隘功利實用的性質,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建立他的藝術——審美的社會功用論,反對把藝術降低為政治宣傳和政策的圖解,這在“文藝是政治的工具”論占統治地位的極“左”時代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藝術的特殊性和特殊規律性,反對用邏輯思維吞沒形象思維,反對用認識論代替創作論,大膽地提出藝術不是認識,創作具有非自覺性,并且論證了這種非認識性、非自覺性仍然是社會實踐經過歷史積淀的結果,也是社會性的,而非動物性的本能表現。第三,很強的論辯性和深刻的哲學思辨則是本書的又一特點。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美學理論》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