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
當代著名作家夏衍于1958年在北京電影學院授課的講稿,當年曾在《電影藝術》雜志連載,1959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78年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這是新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作者結合自己二十多年電影劇本創作之經驗和國內外優秀電影劇本創作實際,對電影劇本創作的理論與技巧,做了透徹扼要、生動曉暢、深入淺出的講解。全書除前言外,分為九個專題:電影的“第一本”、政治氣氛和時代脈搏、人物出場、結構、脈絡和“針線”、蒙太奇、對話、藝術性、技巧,重要的問題在于學習。
夏衍十分強調電影“第一本”的重要性,認為“第一幕寫得好壞,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他從電影的形象性的特征出發,主張重視電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欣賞習慣。他指出,中國的詩歌、小說、戲劇的共同特點是有頭有尾,敘述清楚,層次分明,電影亦當如此。要在電影的“第一本”中將時間、地點、社會背景、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等真正“講清楚,使觀眾了然于胸”。要做到這一點,應當充分認識到電影的形象化藝術特征及其具有能對觀眾引發出一種藝術聯想活動的作用, “要抓住那些在典型環境下一下子能產生的聯想”,有效地訴之于觀眾的直覺和聯想意識,而且這種典型環境的創造,應當是“人人心中想、人人筆下無”的環境,從而真實地展現創作者要表現的那個社會的政治氣氛、時代脈搏和地方色彩。夏衍認為,這種對人物、時間、地點的介紹,應當是“三者溶合在一起,有機地結合,而很自然地向觀眾交待”,“不要為介紹而介紹、為說明而說明”。同時,要把“當時的時代氣氛、地方色彩,反映到人物的性格中去”。正因為如此,夏衍特別主張電影劇本中人物的出場,應當“準確、鮮明、生動”。
關于結構問題,夏衍認為,電影劇本的結構是由劇本的主題和題材所決定的,其所包括的分段分場和節奏之間,是“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二者有不可分的關系”。他主張電影用淡出和淡入的方法、根據電影故事的情節發展、時間過程和節奏來分段,分段應數量適宜而恰到好處,掌握好節奏感。每段都應自具特點,各有引人入勝之處。同時,夏衍強調電影劇本的結構必須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按照生活的邏輯,把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發展安排得有層次、有起伏、脈絡分明而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夏衍提出: “依照著情節的發展和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把一個個鏡頭合乎邏輯地、有節奏地連接起來,使觀眾得到一個明確、生動的印象或感覺,從而使他們正確地了解一件事情的發展”的技巧,就是電影結構中的蒙太奇。對這種電影中段與段之間、場面與場面之間的連接藝術的運用,應“注意到中國民族的特點”,樸質、老實、連貫,“多一點群眾觀點”。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修辭鑒衡》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判斷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