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表現論美學
繼克羅齊的“直覺即表現”的表現主義美學對本世紀的西方美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以來,表現論實際上就成了對西方長期存在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和現代派文藝創作的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理論探索或總結。其中英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羅賓·喬治·科林伍德便是這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美學著作《藝術原理》 (1938)較集中地論述了表現論的觀點。和克羅齊一樣,科林伍德也把藝術定義為情感的表現,是一種純粹主觀想象的活動。但他卻不贊成克羅齊“直覺即表現”的理論,認為藝術想象是一種主動的活動,因而在沒有思想參予的情況下進行想象是大可懷疑的。他指出,審美活動是思維在意識形式中使感覺經驗轉化為想象的活動。通過想象,主體意識到自己本來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并把它提升為自覺的情感,使其獲得表現。因此他反復強調,藝術想象不是對現成情感的單純表現,而是對本來并不明朗的內在情感的一種探測和使之“明朗化”的過程。但是,他為了嚴格區分藝術與技藝的不同,又認為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一種無計劃、無目的的創造活動。這樣就又無形中貶低了理性思維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由于表現論片面強調藝術的表現特征,而完全否認藝術的再現功能,因此認為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而任何再現的藝術都是玩弄技巧的“偽藝術”。從這一觀點出發,科林伍德還把再現藝術分為“巫術藝術”和“娛樂藝術”兩類,認為前者追求實用的目的,后者追求享樂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特點都是為了通過再現實際生活以激發人們的情感。在這里,他雖然并不否認它們的社會功用,甚至還很重視巫術藝術對社會文明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他主張藝術只是表現情感,而不是激發情感,所以仍然認為屬于再現藝術的所謂巫術藝術并非真正的藝術,從而貶低了藝術反映實際生活的意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科林伍德強調藝術再現的情感乃是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社會情感,而非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自我表現”。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應是社會公眾的代言人,只有當他表現出一般的觀眾表現不出或表現不好的共同情感時,他的作品才能為更多的讀者和觀眾所接受。為此,藝術的創造不僅決定于表現者,也決定于接受者,而且最終將完成于觀賞者的經驗之中。這就為后來接受美學提供了理論的依據。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表現藝術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超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