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飛白
一種特殊風格的書體,主要特征是筆劃中夾白。據(jù)唐張懷瓘《書斷》卷上《飛白》載: “案漢靈帝喜平年, 詔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詣鴻都門上。時方修飾鴻都門,伯喈待詔門下,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為飛白書。漢末魏初,并以題署宮闕,其體有二:創(chuàng)法于八分,窮微于小篆。”故王僧虔有“飛白,八分之輕者”之說。對這一書體,宋伯思在《東觀余論》中有了具體詮釋:“取其若絲發(fā)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由此飛白體而得名。
初創(chuàng)此體時,飛多而白少,全用楷法。南齊肖子云變?yōu)轱w多而白少,又作小篆飛白。唐太宗、高宗父子取之用于行、楷,宋太宗、仁宗父子專尚于草書,至清代時飛白書各體皆備,張燕昌又取以入印。可見,飛白并不拘于某一書體。
飛白不同于枯筆書。 “飛白”須絲絲夾白,而枯筆書只是偶而露白。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認為, “飛白書”與“散隸”相近,只是“增縹緲縈舉之勢”。傳世的唐、宋御制碑多以飛白題額,如唐太宗的《晉祠銘》、 《汜水記功頌》,武則天的《升仙太子碑》,宋仁宗的《賜陳繹碑》額。清陸紹曾、張燕昌有《飛白錄》二卷。
如今,飛白多指枯筆書法中一種露白的線條,而作為單純的飛白體已不多見。書法藝術(shù)給人以美感,就在于枯潤相濟、筋骨相當,而純飛白體則偏枯瘦和老辣。因此,相傳梁庾元威書寫的“飛白隸”與“飛白草”皆久已失傳不詳,未得賡續(xù)至今。不過,飛白做為一種筆法,尚有它的可取之處,并常在名家筆下翰逸生輝。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風骨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與元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