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胡秋原
湖北黃陂人,自由主義者。青年時期傾向馬克思主義。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初,較系統地研究普列漢諾夫的文藝、美學思想,編譯《唯物史觀藝術論》,較早地把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佛里契等人的藝術論和文藝批評思想介紹到中國。
他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影響的同時,也接受了自由主義思潮,并企圖把二者調和起來,建立他的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學說。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三十年代后期,放棄了馬克思主義,而專門信奉自由主義。他的研究興趣也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轉向政治思想和文化史方面,很少涉及文藝問題。因此,他的文藝思想,實際上是他的早期思想, 與其后期思想的哲學傾向、政治性質有很大的差別。早期由于接受了普列漢諾夫文藝觀的影響,對藝術的根本問題——如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社會性——的觀點,都表現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傾向。1932年他與“左聯”關于“文藝自由”的論爭,對法西斯主義的“民族文藝運動”的批判,都是以普列漢諾夫的文藝理論為其基本出發點的。他針對當時文藝創作中的粗制濫造和文藝批評中忽視文藝特殊規律以及把文藝的階級性絕對化等現象,提出“勿侵略文藝”、 “藝術非至下”等觀點,他的指陳在理論上是有現實的針對性的,但他的立場并不是明確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而且在觀點上也存在著明顯的片面性。他對“民族文藝運動”的批判,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早期的胡秋原,在政治上動搖于無產階級與官僚資產階級之間,確屬于中間派的自由主義的“第三種人”。表現在文藝觀點上,既不同意無產階級文藝家的階級論,也反對法西斯專制主義政治對文藝的控制。
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從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文化宣傳工作,政治上靠近國民黨。大陸解放后,避居臺灣,從事反共宣傳和著述。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老舍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