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古典舞
是一種古代流傳下來的在一定時期內認為是正宗或典范的舞蹈樣式。
古典舞具有歷史的內涵。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舞蹈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伴隨著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從分散的民間舞逐漸走向典范的古典舞。每一個發達的古代文明民族,都有獨特的古典舞蹈樣式。在歐洲,芭蕾作為正宗的古典舞統治了西方舞臺幾個世紀;在東方,充滿濃重的宗教色彩的印度的古典舞與宗教密切相關,飽含著神秘的意義,因而在世界各種古典舞中獨具一格,分成婆羅多、卡塔克、卡塔卡利、曼普里、奧蒂西、庫契甫迪六大派系,其中以卡塔卡利最為悠久;在受到中國古代文化很大影響的日本,宮廷雅樂(樂舞)歷經一千二百多年,作為歷史遺留下的活文物保存至今,成為古典舞的現代遺存。可見,古典舞是古代文明發展的一種產物,它的產生過程也是一種正宗的民族文化產生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古典舞又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風貌,但不論古典舞多么千差萬別,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是民族與歷史的一種本質的藝術結晶。
古典舞還具有典范的意義。在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更替中,古典舞經過了歷代專業舞蹈家的整理、加工、改造,在藝術形式上日臻完善;同時,在古典舞的形成中又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民族和地區的舞蹈,通過這種概括和換取,古典舞逐漸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舞蹈,并且具有自足的系統。一般古典舞都有各自嚴謹的動作規范和完整的訓練體系,例如芭蕾的手位、腳位和足尖技術;印度卡塔卡利舞的眼神、手姿等,一招一式無不循規蹈矩;在編排上,古典舞也有一定的程式,同時,古典舞大多擁有豐富的經典之作。這些都作為傳統被歷代藝術家繼承、補充著,并且奉為正宗。當古典舞成熟為具有完整自足的結構功能時,它便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有機體,既能消化吸收外來舞蹈成份,調整自身的內部結構,又能對其他舞蹈發生影響,但它總是能保持自己最本質的藝術特征,對現代社會產生永久的魅力,這便是古典舞的生命力所在。
中國“古典舞”一詞,是1950年由歐陽予倩提出的, 當時指京劇、昆曲中的舞蹈。1960年出版了《中國古典舞教學法》,這是一套在傳統的戲曲舞蹈的基礎上,借鑒芭蕾訓練體系初步形成的古典舞教學法,其特點是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講求內在的意蘊,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在幾十年的教學和實踐中,成功地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古典舞蹈和古典舞劇,如五十年代的《寶蓮燈》、 《小刀會》、《劍舞》、 《春江花月夜》;八十年代的《金山戰鼓》、《醉劍》等。
由于中國古代舞蹈自宋元戲曲興起之后逐漸走向衰落,其中部分被戲曲吸收,中國古典舞因而沒有完整地流傳到今天,所以,中國古典舞現仍在復歸、構建和完善之中。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古典主義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