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梅林
弗朗茨·梅林 (FranzMehring,1846—1919)德國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 《馬克思傳》的作者,長期從事理論與文藝評論活動,寫有很多關于德國美學與作家的評論文章,并論述了法、俄等國的許多作家,表述了關于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的許多看法。他的文藝美學著作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被人公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
在現代歷史上,梅林是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文藝家、文藝作品等方面,他是先行者。他的長篇論著《萊辛傳奇》及有關萊辛劇作的論文,澄清了被資產階級長期歪曲了的萊辛,并說明萊辛所開創的德國人文主義并不出自普魯士的開明專制主義,而是當時人民解放斗爭的推動。對于歌德對于魏瑪公國的依附,他認為這只是限制了他的創造力,這就把所謂的“魏瑪盛世”的偽裝徹底戳穿。他認為時代是造就人的舞臺,由于歌德時代的德國缺少“積極的公眾生活”,以致于象歌德和席勒這樣的作家也不得不局限于從事片面的美文學,這在實際上不能使人“臻于完美”,只能使人“日趨枯萎”。
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梅林,他以滿腔熱情為人民爭取享受藝術的權利,反對少數人的特權。他說: “人不能只靠面包為生,但也不能只靠藝術活命。在創造一種美好的生活之前,首先得保證自己的生存。所以藝術就一直成為那些得天獨厚的少數人的特權,并且這些人還引為榮地鑄出一種無恥的信條,認為群眾從來不能經受住藝術的明亮的陽光,頂多只能經受住這種陽光的幾縷暗淡的光束而已。”他相信這種信條會隨著人民的解放而破產,當“德國人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獲得解放的日子”,那時藝術將成為全體人民的財富。梅林由于對無產階級革命過程缺乏深刻的了解,他特別強調了先致力于政治斗爭這一方面,而把藝術的創造列于未來階段,并得出了一個消極的結論: “只要無產階級在這個陣地上還進行熾烈的戰斗,那從它的母腹中就不能也不會誕生偉大的藝術。”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也不合于他后來對高爾基的評價。
梅林在文藝批評中,涉及到不少自身存在許多矛盾的作家,如歌德、海涅、列·托爾斯泰等,他對他們都進行了具體分析,既指出了他們身上的落后的東西,也更肯定了他們身上的進步、偉大的東西,在總體上與恩格斯和列寧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并有獨自的超越。他肯定了歌德的杰出貢獻,也明確指出他的庸人的一面,以及在詩歌里打上的印記,特別是諷刺法國大革命的鬧劇比獻給魏瑪宮廷的空洞詩劇“更有損于他詩人的榮譽”。他批評了海涅對巴伐利亞國王的屈節,以及企圖與普魯士政府合作的錯誤,但對于海涅向舊世界發出的仇恨攻擊,以及他對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都給予充分肯定,為海涅寫了中肯的評傳。在評價列·托爾斯泰時,他贊揚其對真實的看法,認為只有“毫無保留的和不加粉飾的真實之中”才有“引人入勝的魅力”。他說: “詩人是先知,他窺見事物的核心并善于把它表現出來,他一聲不響地把那踩著榮譽的高蹺昂首闊步的英雄們驅趕到放置廢物的閣樓里去,代之以真實的人。”他歷數托氏的幾部長篇小說,指出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尤其肯定《戰爭與和平》中的人民的作用。他批評了《復活》中的托爾斯泰主義,但他中肯地指出,觀念化的平庸說教并沒有使小說跌下藝術高峰,對于聶赫留朵夫的最后的反思,即對監獄中關押著的都是“妨害官僚和富人占有他們從人民手里搜刮”財富的人的認識,他評之為是作者對于統治者的“巨大的怒吼”,是“俄羅斯民族未來復活的一個象征”。
梅林在對待當時文壇上出現的自然主義的分析態度,以及他在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中所說的無產階級文藝應該采取的反映現實的態度,顯示了他的高超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家的認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嶄新的理論。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德國,發展起了自然主義思潮,表現為反對資本主義社會蛻化變質,反對違反自然的社會束縛,提倡描寫社會丑惡,追求細節的精確等等,與西歐其他國家的自然主義基本一致。梅林對此認識不斷加深,最后指出,這種文藝如果不能真實地“去描寫正在誕生的東西,描寫它必然會變成什么樣子”,那它就不會有前途,工人階級不能把它奉為藝術趣味的典范。他也反對“純藝術”和“無傾向”理論,認為“‘純藝術’在它要求成為所謂的無傾向時,它才真正是有傾向的。”他要求新的文藝“必須不僅描述陳舊的、行將消亡的世界,而且它還必須描述嶄新的、正在誕生的世界。”
梅林除寫有大量文藝評論外,還有一些評述德國美學史的著作,其中的《美學初探》是頗為引人注意的。初探中包括十篇關于美學的評論,論述了康德、歌德和席勒以及古典美學與自然主義美學的許多問題。在美學主張上他是康德美學的崇信者,表現為他把康德視為美學史上的中心人物,在肯定他的“開創性的業績”時,對于十七、十八世紀的其他美學家的貢獻,除了席勒之外,都沒有正確的評價和肯定,甚至一言以蔽之地說: “歷來的美學把藝術說成是對自然的平板模擬,或者給它摻合什么道德教訓”,而唯有康德才建立了“富于自由而遠大的前景的體系”。而對于康德美學的許多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范疇論,他只是一味順路解說,象一個恭謹的學生對于導師的權威著作一樣。對于康德關于人類智能的機械劃分、形式優于內容、審美判斷不涉一點利害觀念等,也采取了同樣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梅林盡管對康德的美學十分恭敬,但在進行他自己的文藝批評活動時,卻并不是康德美學的推行者,他反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極力反對當時第二國際中的庸俗社會學,顯示了時代的高水平。
對于梅林的文藝思想的評價,人們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先驅者的地位與貢獻,這卻是任何人也否認不了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梅拉赫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梅特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