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梅堯臣
字圣俞,世稱梅宛陵,安徽宣城人,由于其一生窮困失意,思想上接近現實,從而使他能成為改變西崑詩風的第一人。在詩壇上他與蘇舜欽齊名,時稱“蘇梅”,其詩風委婉閑淡,多反映鄉村現實和景觀。著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
梅氏在文論上立旨反對宋初的西崑的錯采鏤金、內容淺薄,提出了文學的寫實寄托,即“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道”,寫詩要有感而發,結合現實。他推崇《詩》三百的美刺傳統,要“自下而磨上”,認為屈原《離騷》是通過草木蟲魚,寄托其憤世疾邪的情懷。
在藝術風格問題上,他提出“平淡”作為最高境界。平淡是和艱澀、生硬、綺靡、華艷等相對立的,既在認知上便于接受,也體現出一種清淡、自然的韻味。但平淡并不等于平庸和膚淺,而是通過淡泊的境界,樸素的形式能顯示其內在的深意,這又與意在言外的觀點一致。這種平淡也不是隨心所欲可得的,與之相反,必須有深深的功力、艱苦努力的追求才能達到;而且要善于狀人寫物,才能使詩境有深刻的感染力。如他自己所說“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詩家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美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歐陽修說他的詩: “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出怪巧。”而王安石《題張司業集》中所說的: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正像是對于梅堯臣所倡導的平淡的很準確的說明,雖然在創作上他的詩歌有散文化傾向,又常常顯得有些淡而無味。梅堯臣最著名的論詩文章是《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另外他的詩歌《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傳神悅躬上人》、 《寄滁州歐陽永叔》等也有散論。歐陽修《六一詩話》中引用了梅氏的一些話語。他的平淡主張直接影響了宋詩基本風格的形成。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梁宗岱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梅拉赫